海伦是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蜿蜒流淌的通肯河和扎音河宛如一条条飘舞的玉带环抱着这片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黑土地。多年来,农业始终是这个市的支柱产业,在2008年初召开的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海伦市委书记崔仁良明确提出:“要围绕市场化抓调整,放大粮食总量优势;围绕产业化经营,放大基地牵动优势;围绕规模化推进,放大畜牧潜在优势;围绕标准化建设,放大园区示范优势。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维、产业化手段抓农业”的农区工业化发展思维,力争把农业经营出优势、把基地经营成强势、把产业经营出效益,再创辉煌海伦”。
调优产业结构,重笔描绘新格局
多年来,海伦市围绕做大甜菜、大豆、玉米、马铃薯、蓖麻、畜产品“六大基地”,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打造了糖、薯、麻、豆、乳、肉、秸秆、玉米“八大龙头”,培养出了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通过大规模、科学化结构调整,同2006年相比,海伦市大豆面积由200万亩调整到了130万亩;玉米面积由100万亩增加到了166万亩;水稻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了47万亩;甜菜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5万亩发展到今年的22万亩,商品量由5万吨发展到近50万吨,增长了4倍。全市优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353万亩,特色经济作物面积由原来的30万亩增加到35万亩,品种由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30多个,绿色食品面积发展到254.8万亩,特色产业村已经达到35个。使农业结构日趋合理,真正调出了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2007年,粮食总产25.04亿斤,今年有望突破30亿斤,农业总产值预计可实现44.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生猪年饲养量已经达到160.8万头,生态养猪协会的成立更为畜产品的提档升级、树立品牌、创建名牌、做大做强畜牧产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鸡鸭鹅年饲养量已经达到1187.3万只。两牛年饲养量达到39.8万头。
劳务输出是这个市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精心组织和市场化运作下,全市年可内转外输劳动力1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3亿元,人均增收30%以上。初步构筑起了特色经济、畜牧经济和劳务经济“三大板块”促农增收的新格局。
探索集约经营,妙笔绘出新篇章
“农业长而五谷丰,农村强而事业兴”。多年来,海伦市委、市政府潜心钻研、力求创新,努力探索农村标准化生产和土地集约化经营新路子。针对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种植所带来的低效性和不稳定性,这个市多次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考察、了解,从中寻找症结所在,感受到问题的结合点在利益,交汇点在土地,根本点在角色转换。要解决问题,必须把企业利益连接由虚化变实化,把经营风险由农户承担变为企业承担,把该给农民的给足给到位,把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变为统一采用机械化作业,只有这样标准化才能成为现实,基地也才能有保障。经过深入讨论和实践,2007年底,全市第一批14.2万亩土地成功实现了向龙头企业南华糖业的流转,流转后的土地农户亩保底产量2.2吨,保底存收入500元,比大豆、玉米亩纯增效益200多元。
今年,这个市126个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了又一批承接农民土地流转的直接参与者。海北镇依托农机作业公司,采取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按地分成“六统一分”形式,共吸引了3个村2500户参与到合作组织中来,规模流转土地5万亩,全部利用大马力配套机具作业。共合镇菇娘协会、乐业乡元葱协会、前进乡毛葱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也通过集约经营土地、集聚技术要素、集中销售产品等方式,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果再加上向种植大户流转的35万亩,目前海伦市规模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了85万亩,占到了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1%。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大机械连片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每到深秋时节,当南华糖业从德国、意大利购进的51台套甜菜起收机,26个农机合作社的26台鹅掌式深松整地机和农户自购的53台套100马力以上大机具穿梭、忙碌于田间地头时,我们怎能不被这现代化的作业场景所深深震撼,怎能不感叹现代化技术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呢?
维系优良生态,秀笔描绘新山川
海伦市境内纵横五大河流、五大灌区、五大涝区、五座大中型水库,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江河、堤防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全面掀起了改造山河、建设美丽家乡热潮,先后分期分批治理境内河流,使其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应,创造了人水和谐的新局面。
两年来,这个市共建设集中供水点118处,农村自来水入户148处,解决了近20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占农村总人口的30%以上。新建日光温室2万平方米,太阳能畜舍3万平方米,阳光塑料大棚6万平方米,省柴节煤炕连灶2500个,太阳房15000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4000平方米,建设燃池120个。
新建校舍37处,维修校舍26处,改造校舍面积34400平方米,总投资达4416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近39.8万人,筹集合作医疗资金4000多万元。针对部分农村贫困户交不起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优惠政策的实际,这个市的财政、卫生、民政等部门全面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共为4万多名贫困户参合缴费45万元,解决了农村特困群众就医难、治病难问题。把10812户、27296名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投资700万元建设的联合敬老院,收住农村五保老人400多人,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五保老人生活质量。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村发展注入了勃勃的生机。2008年,由大庆客商投资6000万元,年产空心砖30万立方米、陶粒20万立方米的大项目落户海北镇。目前已完成投资3700万元,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引进的两条空心砖生产线已经投产,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创税300万元。这个市的伦河镇三年来共引进资金1.6亿元,先后有17户外资企业入驻该镇,每年可创税收超千万元。
加快农村发展,巨笔雕绘新农村
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海伦市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个市的东风镇在全镇13个村按照绿化、美化、香化、净化标准进行综合治理。三年来,共清理出屯柴草垛2650堆,清理路边沟4675延长米,修栅栏7860延长米;海北镇对全镇18个村86个自然屯辟建绿化带,主街两侧退出5———6米,背街退出3米,村村都建成了整齐划一的绿化带,营造各种林地7920亩,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向荣乡在实施绿化、净化的同时,动员干部群众在白色路面两侧和村屯栽植扫帚梅,美化新农村;共合镇增产村投资38.5万元,修建桥涵200座,种树、栽花、绿化9000延长米,2007年获得省级文明村称号。
三年来,这个市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5亿元,累计修建农村白色路面942公里,安装路灯200盏,建设休闲广场5万平方米,安装铁栅栏20万延长米,辟建绿化带、香花带50万延长米,栽植绿化美化树5万多颗,建设过沟桥6万多个,修建硬质化边沟25万延长米。实现了村村相通,屯屯相连。特别是首批30个省级试点村,全部实现了白色路面,绿化、美化、净化,环境整洁。
海伦人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妙手绘制松嫩平原锦绣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