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蓬勃发展的农业和农村工作
http://suihua.dbw.cn   2008-12-05 09:37:16

  30年来,我市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农业和农村工作迅猛发展,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1.粮食产量连续登台阶。30年来,我市粮食产量屡创新高。1977年我市粮食产量为43.8亿斤,2002年突破100亿斤,达到104亿斤,是1977年的2.4倍。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粮食产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137.8亿斤,是1977年的3.1倍;2006年达到158亿斤,是1977年的3.6倍;2007年达到170.7亿斤,是1977年的3.9倍,居全省第二位。2008年,预计粮食总产可达216.5亿斤,是1977年的4.9倍,比2002年翻一番。

  2.农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86.3亿元,是1977年的27.3倍,年均增长11.7%,四业产值之比是52.3:1.4:42.1:4.2。其中,农业产值149.7亿元,是1977年的18.2倍;林业产值3.4亿元,是1977年的10.3倍;牧业产值120.3亿元,是1977年的85倍;渔业产值11.6亿元,是1977年的509倍。200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58.3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87.5亿元。农村二、三产业全面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单一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产业,就地务工经商和外地输出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92.1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在100万人以上。2002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30多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多亿元。到2007年发展到99.4万人,劳务收入增加到48.6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3倍和4.9倍,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5.6%提高到51.7%。2008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5倍和5.5倍,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54.5%。

  3.绿色食品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我市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从1994年开始起步,经过14年的发展,到目前已经步入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的新阶段。2002年,全市绿色食品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万亩,无公害面积150万亩。2008年,全市绿色食品面积发展到1400.6万亩,是2002年的11.7倍。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078.9万亩,有机食品面积12.98万亩,是2002年的6.5倍,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3.6%,占全省认证面积的28.2%,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全市通过国家批准的大型标准化基地已经达到13个,面积发展到780万亩,占全市绿色食品基地总面积的71.4%,占全省的23.6%,无公害种植实现全覆盖。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1977年,全市共有大小抗旱井1.6万眼,2002年达到7.3万眼,是1977年的4.6倍;2008年,全市已发展到8.2万眼,是1977年的5.1倍,是2002年的1.1倍。全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79座。塘坝总数达到564座,比1977年增加357座,比2002年增加134座。旱田苗期灌溉能力,1977年为130万亩,2002年为290万亩,2008年达到350万亩,2002到2008年全市旱田苗期灌溉能力提高了60万亩。全市农机总值达到15.367亿元;农机总动力24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已达10万多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7%,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5.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30年来,坚持走科教兴农的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工程,突出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市现已建设县级以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103处,面积5.5万亩。其中国家级园区1处,面积540亩。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增加农业科技储备。全市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星火计划奖、丰收计划奖等107项,落实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240多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5%,种子在农业科技贡献率中占到了40%,农业标准化率达到85%,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贡献率由改革初期的20%上升到现在的48.9%。采取集中办班、科普大集、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2200期左右,普训农民115万人次以上,全市有15万名农民取得了“绿色证书”,科技入户率达到了1.3以上。

  6.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4年我市开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经过多年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2年以来,全市顺应农业新阶段的需要,提出了坚持工业化强市、产业化兴市、科技化富市、商贸化活市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制品、亚麻、甜菜、马铃薯、果蔬、林木十大产业集群,呈现出了十龙齐舞的喜人局面。200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仅有12家,到2007年末,已发展到393家,是2002年的33倍。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25家,市级65家。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112.5亿元,年实际加工农产品达615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实现销售收入136.2亿元,利税14.6亿元。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种植业基地面积发展到1300万亩,畜禽基地饲养量达到9086万头(只),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达到65.7万户,拉动基地农户户均年增收1480元。

  7.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增长。1977年,我市农民纯收入只有82元,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4.3元,是1977年的26.7倍,年均增长7.6%。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达到3181.7元,是1977年的38.8倍,年均增长13%;是2002年的1.6倍。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2007年,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电话入户率达70%以上,住房砖瓦化率达53%,每百户农村家庭有摩托车40辆。清洁能源大面积应用,共建沼气池2.1万个,日光节能温室223.34万平方米,太阳能畜舍347.17万平方米,太阳能房22.68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3.99万平方米。

  8.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30年来,全市来自于国家和省的支农投入资金不断增加,特别是2004年以来资金总额接近50亿元,超过前20多年投入总和。2003年前,全市农村公路没有硬覆盖,从2003年开始,启动了全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和投资额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到2008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通乡公路2653公里、通村公路1万公里,占农村应修公路的70%;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消灭农村D级危房,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新农合覆盖全市,参合率达到88.6%;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参保人数26.9万人;改造乡村卫生院所44处;全市新增各类文化体育场所130处;新建乡级连锁超市160家,村级农家店1114家。

  改革开放30年,绥化农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绥化农业正乘上“现代农业”的东风扬帆远航。

 
作者: 石伟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