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只有31岁,但在儿时的记忆和成长的岁月里,我成长的环境和生活的空间也处处见证着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曾经让农民们奢望的生活已经成为现在生活的习惯。白色路面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引到了灶台边、坐炕头上看上了49套高清晰的数字电视,农业税取消了、种田买农机有补贴了、参加合作医疗看病能报销了、泥草房改造好了……30年来,一项项利民便民的实事正在普惠着民计民生,一项项农业上的改革正在实现着农民们曾经觉得奢望的梦想。
我这个年龄段的农村家庭,一般为4口之家,多年前的耕作模式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到了春种的时候,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开始忙碌开了,父亲拿着刨茬锨,一个茬、一条垄地刨,我和妹妹跟在后面用一双稚嫩的小手拿起一个个“大炸弹”把它们归在一起,母亲则拿着打茬的专用工具,一下一下打掉茬子上的泥土,然后将茬子运回家中,作为柴火抵御寒冬。我们当时的学校也一样,到了秋天就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捡茬子冬季取暖,每年学校的后面都会是小山似的茬子堆,想想是件挺有趣的事。现在不一样了,大多数家庭都住进了砖瓦房,家里安上了暖气片,我们的小学校也重新修建了,冬天取暖改用煤了。
耕种的变化更是农村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体现。我小的时候种田根本没有现代化工具,几乎是每家一套由4人组合的耕种阵容。种植玉米的时候,父亲刨坑、我施肥、妹妹点种子,一小把肥3个坑、每个坑点3粒种子,母亲在后面用脚把坑填好、踩实。种大豆相对“现代”一些,先用简单的犁将垄起开,然后有经验的农民敲打用竹筒做的“播种机”顺着垄走着,竹筒每次均匀地在沟里撒下一粒粒希望之种。锄草的时候,我和妹妹每人一条垄,在前面挑最壮的玉米苗留下一棵,父母拿着锄头在后面铲地,想起那种情景你才会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秋天将玉米一穗一穗地剥下来,放到搭好的架子里或摆成趟降低水分,将大豆运到场院里用马拉的石头磙子打下来。冬天,父母将玉米均匀地铺在庭院里,用木头做的榔头一下下地将粒和瓤分开,筛干净颗粒,第二年春天晾干后变卖购买当年的农资。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30年来,广大农村曾经陈旧的耕作方式正在被科学的方法所取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追求也正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已经成为衡量新型农民的标准。春种时,现代化的农机具科学播种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人工锄草已经被除草剂取代,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取代了人工拿茬,机械化收割更是做到了颗粒归仓。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土地的科学耕种中解放了出来,在家的经过土地流转成了种田大户,走出田园的在他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新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