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纪实之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北林区决策层把对科学发展观本质的精准领会不遗余力地贯彻为民办实事当中。
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广大人民群众来摘取和享受,这是北林区委、区政府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城市低保家庭住房保障和减灾安居工程,解决就业问题,全面改造巷道状况等等,桩桩件件都是北林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有形之举。
8月31日,太平川镇胜利村村民奔走相告,贯穿全村的自来水网开始试水,6个村、880户一次性吃上安全、清洁、卫生的放心水。水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饮水安全必须保证。近两年来,北林区集中力量解决了40多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让一股股甘泉流进一户户群众的家里,滋润了万民心田。他们针对区内无深层地下水、水质差、成井难等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井带多屯,多屯、多村联大网,跨乡发展”的新型农村饮水安全模式。现在,全区饮水安全工程正向多屯联网、多村联网、乡域联网更大规模方向发展。定期化验,确保饮水安全。水渠通畅,甘霖普降,笑容写在乡亲们的脸上。
努力让百姓实现安居乐业。北林区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和就业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今年在减灾安居工程中对7个乡镇10条街100户住房进行集中改造,并分散维修了20个乡镇200户的危房。区民政局对集中改造项目统一制定图纸,统一验收标准。北林区张维镇民祥村的困难群众在搬入新房后,纷纷在大门贴上这样的对联:“真心感谢共产党,享惠草房变新居”,横批“共产党好”。把太平川镇北星村、西太平村,三河镇刘家村,东津镇红光村等10个村作为今年泥草房改造的试点村进行重点改造,带动全区新村庄建设。与此同时,全区泥草房改造全面铺开。截至10月,全区泥草房改造已开工建设7089户,占全年计划7877户的90%,目前已完工6300户。
为了让城市无房者拥有自己的家不再是梦想,今年,这个区制定出台了《北林区首批廉租房补贴资金发放实施方案》,首批符合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条件的1062户家庭领到了补贴金,租赁补贴金额达133.56万元。
北林区把困难群众就业和再就业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把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广开就业门路。在城内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社区为载体的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产业,提高吸纳能力,扩大城市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在农村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外埠就业基地等途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和转移。1~9月份,全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7498人。其中,新增就业5821人。完成城镇劳务输出7264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他们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贫困群众从中受益。积极稳妥地推进低保扩面工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2007年大幅上涨的物价,没有让北林区20875名城镇低保对象和32635名农村低保对象过分担心,因为他们全部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医疗保险、机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作,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以来,养老保险不但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而且兑现了所有提标待遇,还清了所有历史陈欠。医疗保险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并在全市唯一一个实现了医保待遇市区一致。区级企业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953万元,共为12户企业的4500多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金2149万元。北林区还进一步完善社会低保户医疗保险救助体系,切实解决低保户无钱看病、因钱误病、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这项工作于7月份正式实施,已经有9605户低保户20875人参加医疗保险救助。
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今年,这个区总投资1100万元,建设2个社区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服务站。目前,第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中心设有办公区域、服务大厅、信息中心、图书室、爱心超市、文化活动室等,面向社区群众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及时为居民提供社区管理、信息咨询、家政中介等日常生活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服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图书室每天接待社区居民50多人次,开展上门服务40余次,受益群众达5000人。
今年,北林区还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街巷道路建设,对辖区内的80条巷路进行硬质化改造。全长近370公里的巷路,成为一件件一桩桩“民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