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0月30日电在肇东市向阳牧业奶站,宽敞明亮的大厅内32头“黑白花”各就各位,奶牛养殖户正在用奶站提供的设备有条不紊地为自家的奶牛消毒榨奶。奶站业主郭文明介绍,榨奶站已经达到标准化奶站水平,榨出的奶先是进入计量罐,然后通过管道进入冷藏罐、运输罐,最后进入生产线,全程基本实现了“从牛肚子到人肚子”都不见阳光,无污染。
肇东市奶牛养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优质基础成母奶牛总量已达到8万头,前8个月商品奶量14万吨,奶农收入2亿多元。为了使奶牛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近年来,肇东市坚持打造绿色奶源基地,通过推行标准化饲养,严格各环节管控,不断提升和确保鲜奶质量,使奶牛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清晨4点至4点30分清理牛床粪便,打扫过道卫生,清洗牛尾和工具,喂草、喂青贮、喂精料和水;4点30分至6点30分进榨奶间,清洗奶牛乳房、按摩……”在肇东,奶农从饲喂到繁育,再到保健、管理、卫生等环节按标准规程操作已成为习惯。标准化饲养让奶牛过上了“幸福生活”,奶牛也奉献给奶农源源不断的优质牛奶。
为了实现奶牛标准化饲养,肇东市全面推行良种繁改、青贮饲喂、全程防疫、程序管理、改善环境等先进饲养模式,从细微环节就开始下功夫,使奶牛群体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去年,肇东市投资400多万元在宋站、宣化奶牛集中区建设两个青黄贮饲料公司,各形成3万吨青贮、2万吨黄贮的生产能力,工厂化生产青黄贮饲料,还投资200万元购买了18套54台黄贮机械。奶农一改过去“耍长枪”喂牛的习惯,给奶牛吃上了素有“面包草”之称的青黄贮饲料,不仅膘情上去了,全市10多亿公斤的玉米秸秆得到了转化,而且每头奶牛每天可增加奶量3.6公斤,每年增加产奶一吨多,奶农仅此项年增加收入1200多元,养殖成本也降低一大截。更为关键的是,原料奶的品质明显提升,干物质、蛋白、脂肪等指标均远远高出国家标准。
作为奶农和乳品企业中间主要一环,奶站对于标准化饲养的推广和鲜奶质量的保证显得格外重要。肇东市采取政府组织引导,伊利乳品企业和个人分别投设备投资金的方式先后建设了标准化榨奶站170多处。
为了加大对原料奶的管控,肇东市对所有奶站交售的商品奶做到“四查”、“四看”、“四建”。即查掺杂使假物品、查自建设备及药品、查饲料来源和成分、查各种证照是否齐全,看收奶环境、看交奶指标和数量、看企业对奶站评估报告、看奶农对业主评价,建立三级承诺制、有奖举报制、综合评估制和包保制,确保原料奶质量安全。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肇东市委书记张锡才、市长张亚忠连续召开6次紧急会议进行专门研究部署,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确保社会局势稳定,原料奶市场正常有序。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印制《奶站八不准》宣传单,调集宣传车进乡村,组织党员干部入农户,多方行动,使奶农坚定养殖信心,经营者守法守约。成立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组成的专题检查督办组,分片化区,深入饲料生产企业、奶户、榨奶站和生产企业,现场检查,现场指导,现场督办。实行干部包奶站保质量、包奶农标准饲喂,伊利乳品加工企业驻奶站监督业主不掺杂使假,收奶业主监督奶农的完整监测网络。为了进一步保证原料奶质量安全,这个市对市内的收榨奶点进行了清理整顿,对证照不齐、卫生不合格、克扣奶农、掺杂使假的奶站坚决取缔。
伊利集团把肇东市作为“核心基地”,积极购置检测设备,培训检测人员,增加检测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不拒收、不限收、不降价,与肇东市一道共渡难关,坚决确保奶业基地秩序不乱,保证生产线正常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