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纪实之二
北林区幅员面积2756平方公里,农村占2728平方公里,总人口89.2万,农村人口高达60.5万。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北林发展的功臣,发展中的北林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这一点。
反哺“三农”,必须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体制,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加强小城镇建设,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这就是北林区决策层的态度和决心。
北林人采取了以点带面的做法,以具有区域性的典型乡镇为发展重点,辐射牵动周边广大地区,逐渐实现农工融合。为此,他们采取了“一带五镇”建设的做法。
“一带”是指宝山、东富、北林、东兴、新华围城经济带,“五镇”则指四方台、西长发、永安、双河、东津等5个中心集镇。北林人花心思、时间和财力,在这些地方注入工业理念,发展产业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城乡融合、农工一体成功的第一步。
“一带五镇”科学规划,远近结合,统分并重,彰显特色。目前经济带中在东富、新华两乡辟建的工业园生机勃勃,食品产业、医药产业、麻纺产业、有机化工产业和民需民用等新兴产业纷纷入园,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还使一批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成为了产业工人。
“五镇”的建设目标是最终成为乡村明珠,释放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今年,这个区投资1500万元改造绥望路太平川镇和新华乡沿线道路,同时完成下排水管线和人行道彩砖的铺设及安装路灯;为三发村铺装下排水干线4120延长米、支线360延长米,修筑观察井88眼。绿化带、休闲广场、人行路、路灯、下排水的配套建设与利用,不仅美化、净化、亮化了环境,而且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快乐生活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四方台小城镇和红旗等乡镇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缩小城乡差别要从脚下起步,完善农村公路,与城市公路网相融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疏通脉络。城市的公交车已延伸到新华、太平等乡镇;而通向十里八村的条条通村路则把寂寞田野与繁华市区紧紧相连。
致富路修进蔬菜村———永安镇永安村。路修平了,外来收购蔬菜的车辆能直接开进村子,农民坐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既节省费用,又保证了蔬菜质量。文明路连通百姓心。五营乡前五村交通不便,百姓称之为“憋死牛”的地方。听说公路要修到村上了,农民自发出工,清障拆迁,做质量监督员。路通了,许多人家买了车,搞起了交通运输。
今年,北林区投资7352万元,建设通村公路350公里,完成计划的180%,打通了10个行政村,接通了6条断头路。目前,全区139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已通达114个,总里程946公里,48万农民受益。
新型农民小区惊艳亮相。太平川镇北星村是朝鲜族聚集地,虽然劳务经济使村民的腰包迅速鼓起来,村里发展却迟滞不前。放眼望去,一片泥草房破旧不堪。区委、区政府决策:以北星村为标杆,建设新型村庄。2007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标准化住宅30栋。住房设计采取中韩结合的建筑模式,两户为一栋,每户住宅80平方米,仓库30平方米,蓝瓦白墙,每户都安装闭路电视,设室内卫生间。村内外的主要道路实行硬化改造,路两侧栽植了金枝垂柳、柏树、榆树、花秋等,一街一景,各具特色,排水全部采取地下暗排,每户室内都有下水道,自来水统一供给。休闲广场、垂钓乐园、风味餐馆和家庭旅馆都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农民在自家院落经营“农家乐”,休闲观光客络绎不绝。今年10月,北星新村二期工程完工。北星新村一跃成为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环境优美的生态村、民风淳朴的文明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小康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6月,北星村被省里定为全省仅有的三个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之一,其建设经验、模式已在全省示范、推广。住能源房、洗热水澡、点蓝火苗……这些昔日城里人享受的生活,如今在北林区的各个乡镇、村屯已是随处可见。这个区把沼气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突出出来。今年,北林区已在永安镇正黄三村、五营乡东围村、东津镇利民村等7个乡镇9个村新建沼气池1000个。如今,在推广沼气的基础上,北林人又在农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秸秆上做起了文章,让农村这些废弃的秸秆,变成固化的燃料,代替燃煤,用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让老百姓在清洁能源的利用上得到实惠。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
今年,北林区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粗略估计达2.6亿元。对6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改造,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4000名农村学生受益。
为了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2008年投入1080万元改造了12所卫生院,培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百人次,为全区12家卫生院购置了大型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就医条件。
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北林加强对在土地流转中的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全区培训农民工4500人次,近16.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劳务收入近7.3亿元。目前,北林的富余劳动力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格局:有的从土地上脱身,进入第二或第三产业;有的重新回到土地上成为业主;有的则将土地转让给业主,赚取土地转让金和劳务收入。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进入农家,惠及农民。迄今,全区农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72192人,参合率达91%。有14195户32635名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城乡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到4303元,比去年增长7%;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得到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