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文,肇东市五里明镇农民,近50岁的他回忆起改革开放以来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老高今年种植180多亩地的玉米,平均亩产预计能达到850多公斤,见到笔者,一张朴实的脸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30年来农民获得丰收后的那种喜悦之情。
1978年,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年仅17岁的他随父母下地干活,1984年对高树文来说,记忆非常清楚,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地干活不用记工分,除了给国家上缴粮食外,剩下的就是自己家里的了。
1986年是老高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我们这分田到户,大伙儿的积极性就高了起来,给国家的公粮以农业税的形式上缴,不再以统一的实物形式上缴,“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鼓励我们农民多种地,多打粮食。”当时的老高分到20亩地,玉米单产达到400多公斤,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就算较高的水平了,当时一斤玉米能卖到1毛4分钱,当年就把老高乐坏了。老高说,当时我就有奔头了,这回肯定不会再挨饿了。事实也像老高说的,从此以后,他就真的没挨过饿,而是粮食越打越多。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老高就开始琢磨起改良品种,并增加了化肥的使用量,粮食产粮一年比一年高。虽然受过几次自然灾害,但老高仍然舍得投入。
从1990年开始,老高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多种地、多打粮,当上粮王。可是40亩地和目标相差甚远,1994年,生活好起来的老高承包了村里机动地30多亩。1998年,又承包了机电井周围的40多亩地。2000年开始,他又承包了一些外出打工农民的土地30多亩,到今年他承包土地达到180多亩。
2004年是老高最为开心的一年,这一年,由于老高120亩地玉米获得了特大丰收,他也因此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高兴得老高合不拢嘴,“没想到的是咱农民种粮食也能成为劳模,上北京领奖。”这一年也是国家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的第一年。高树文说:“那年之所以获得丰收,靠的不是运气,不是老天爷帮忙,关键是国家的政策好,再就是市场信息抓得准。”再就是市场信息抓的准”。“一免两补一出台,我就估摸着,这下我们农民是彻底翻身了,取消农业税是我们做梦都想的事情,这么快就实现了,真的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
高树文家有大小农具4台(套),一台48马力的大型农机具是老高去年用“两补”款选购的。“头些年,我承包几十亩地时,一年光交税就占去了成本的一大块,再加上雇工、种子、化肥的消耗,收入一般,一年也就2万多元的收入,这在当地也是收入最高的了,但从这几年开始,我就感觉到农民的好日子来了,不但农业税不交了还给补贴,还有良种补贴。就拿农业税减免每亩地24.5元来说吧,加上直接补贴15元,来回一算,每亩地我就增加收入40多元,这样的地哪个农民不愿意种啊!”每年他都从外地引进高油优质玉米种子,每亩地施肥也达到70多公斤,但化肥数量减了下来,农家肥成了他家的抢手货,老高说,现在都提倡有机、无公害的,咱再跟不上形势,不相信科技就要落伍。高投入带来高产出,今年高树文的玉米总产量达到14万公斤左右,预计纯收入就能达到7万元左右。
高树文说,刚刚开完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为我们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国家又对三农给出一个更加优惠的说法,俺们明年还要投入大一点,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