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望奎皮影戏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uihua.dbw.cn   2008-09-05 11:11:25

  东北网绥化9月5日电8月15日,当望奎皮影的第四代传人谷宝珍从互联网上获悉望奎皮影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后,看着这盼望已久的荣誉,心情激动不已。

  望奎县的皮影艺术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望奎皮影源自河北滦州皮影,清朝初年,传入东北,在辽宁省形成了地域特色的辽宁西边外唱腔。在清朝同治年间,大约1860年前后,辽宁皮影艺人“箱主”赖继弓、韩福、齐忠孝等先后落脚于望奎厢白后三井、正蓝三井。自此,皮影这项民间艺术开始在望奎落地生根。后经几代皮影艺人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集东北地区的民间戏剧、文学、音乐、手工艺、人文民俗于一身,现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共赏,音乐唱腔优美动听,乐队构成简约明快,表演非常成熟的地方戏剧之一,并一直在东北地区民间艺术中独领风骚,为丰富活跃民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着独特的民间戏曲。一个由七八人组成的皮影演出团体,就可以走村串户流动演出。望奎皮影戏唱词道白雅中见俗、俗里透雅,采用东北方言,观众听着亲切、明白,词白中多见民间谚语、歇后语、笑话、乡间俚语,大家耳熟能详,演员与观众常发共鸣。望奎皮影戏音乐富含东北风情,全部由东北民歌小调演变而成;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优美动听,深受广大群众青睐。望奎皮影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比例准确,用料讲究,刀法洗练,色彩亮丽,人物栩栩如生。望奎皮影戏表演引人入胜,惊人心魄。小动作表演起、坐、观、饮、叩首、接奉、捋髯、整冠等,表演惟妙惟肖。大动作表演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沙场厮拼等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三五回合即入高潮,激烈时鼓声擂动,战马嘶鸣,演员、乐队同声呐喊,大声疾呼,共同拍案顿足,其声如排山倒海,撼人心魄。1985年经专家考核、鉴定,给望奎皮影命名为“江北派”。

  望奎皮影戏不断的艺术实践,使自己声名远播,成为东北民间艺术一大亮丽品牌。赵亚芹是省内第一位女皮影艺人,以其声腔饱满、吐字清楚、感情细腻而出名,她主唱的《花木兰从军》和《东风吹开技术花》多次在省电台播放;多才多艺的皮影艺人关兴九,1958年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他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并合影留念。谷宝珍等皮影艺人改编的影腔戏《刘云打母》,1993年获得了省级创作、表演、作曲、伴奏四项大奖,盒带经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到日、美、德等许多国家。他们表演的《三请樊梨花》、《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在中央一、二套节目中播放,专题片《望奎皮影》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同类艺术。

  如今,望奎皮影戏能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说明了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所具有的底蕴,同时也填补了该县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白。目前,望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正在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让它永远地流传下去。

 
作者: 李忠岩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