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拉哈岗和东林寺远眺。 |
———兰西营造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经济纪实之二
走进十八崴子,开始了呼兰河清凉旅程,炎炎夏季,倒也增添了几许清爽。
据说,十八崴子是古时呼兰河改道冲积成的湿地,日久天长形成了18个大大小小的泡子,形态各异,面积没有五大连池的池子大,故称“崴子”。
县长王秀平第一次到十八崴子就看好了,称之为“天然养生堂”。王秀平和高维国曾对此进行了长远的旅游开发计划:修好进入十八崴子的路,在湿地边上建一些木刻楞、竹楼、吊脚楼、蒙古包等式样的别墅屋,里边可住人,有炊具,游人可在此休闲度假。十八崴子盛产很有名的河虾、白鱼,味道鲜嫩,纯天然野生,富有营养。
十八崴子的湿地人迹罕至,原生态本色。湿漉漉的绵草里生长着红、黄、白、紫的小花,与拉哈岗上树木相映,故而空气清纯,深吸,甜草味入鼻入脾,清凉醒脑。逐水而居,养生佳地。
走出十八崴子,将来可乘竹排游呼兰河。高维国说,艄工可引进广西、湖南等地的人来撑篙放排。人坐在排上看满目青色的拉哈岗在游走,听艄公或艄女清幽悠远嘹亮的歌声,人在画中游,禁不住也和上几句,让心灵在清爽的河面上翱翔,在拉哈岗的林间飘飞。
游呼兰河、寻拉哈岗、戏水河口,东林寺是必到的景点。
从兰西县呼兰河口向北转,就是依山而建的东林寺。其实,从绥兰路向西行,在新旧呼兰河大桥上停车远眺,最打眼的风景是呼兰河和拉哈岗,而东林寺是这条风景线上最亮丽的景观。站在寺门北面的七级佛塔上,脚下就是九曲十八弯的呼兰河,背后是满山苍松翠柳墨榆的拉哈岗。
站在塔上向东北极目远望,浩浩河水奔涌而至,荡荡江风扑面而来,听着塔铃随风摇曳叮当作响,似有一股股无尽的清风洗浴周身,凉意不止。呼兰河就在东林寺脚下转了方向,向南缓缓流去。据说,在七级佛塔上只见水来而不见水走,倒是一大奇观。
拾级而上,迈进寺门,再拾级而上,先后观览天王殿、大雄宝殿,往往回首而望,河口风景皆在脚下;若在阴天,呼兰河上雾烟飘弥,河套里水气腾腾,模糊了树木、农田,还有远处的村庄。
东林寺香火很旺,尤以农历四月十八最盛,文人称其为“浴佛节”,百姓说是“赶庙会”。无论是“过节”还是“赶会”,人们都是祈福求安,盼的是兴旺。近两年,兰西县“亚麻文化节”也在农历4月18举办,游人蜂拥,客商川流,“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尽绘繁华与文明,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意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兰西人演绎得很精彩,如今旅游经济大戏也盛装开幕了。
呼兰河给兰西县孕育了丰富的旅游经济资源,也承载着金源时期的历史,记录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的岁月痕迹,女儿城、练兵台、大金王子陵,这些很有神秘色彩的历史风物,是兰西文化旅游的节点,也应该去看一看。特别是金源文化的爱好者、考证人,更不能让机会在身边悄悄溜过。走进现已荒凉的女儿城,你可能寻觅到金源文化的兴盛;站在练兵台上,迎着清淡的阳光,你也许会隐隐听到大金王朝的猎猎雄风;抚摸冰冷的大金王子陵,从青灰的纹理中读出一段历史渐去渐远的背影。
兰西旅游经济,正在开拓文化内涵的真谛。
打亚麻文化品牌,突显民族文化的新魅力。兰西亚麻服装服饰和纺编织制品已在市场上演绎“东方亚麻城”的文化色彩,清凉成亚麻制品的主基调。到兰西旅游或出差,不带回几件亚麻制品,那是一种遗憾。“兰亚”、“绿源”、“呼兰河”等品牌的服装、车坐垫等成了上乘之品。如今,兰西亚麻经济又纺“长线”,一种用亚麻绒粘贴的亚麻画赋予亚麻新的生命。一幅巴掌大的亚麻粘贴画,创意简明,工艺却很繁琐,但意境深远:一棵梅花树,一枝条上静落两只鸟儿,等待月儿升起。兰西是“中国挂钱之乡”,有大批创作群体,工艺享誉海内外。创作者现在正研究用亚麻编制出挂钱,从节日装饰品走向工艺品,常年在人们居室生辉。兰西县的亚麻制品正在不断增加文化元素,提升文化艺术的含金指数,向旅游品转型,“清凉”人们的生活。
漫走一路“清凉之旅”,带上一段“清凉历史”,购回一件“清凉工艺品”,封存一个清凉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