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8月12日电庆安县巨宝山乡巨泉村农民扎的工艺笤帚,一改昔日“容颜”,走俏市场。外地客商纷纷闻讯来到村工艺笤帚合作社,要成批量包销。
巨泉村“金糜子”牌工艺笤帚开始“扫向天下”。村里的手艺人苏广畔会编筐、窝篓、织席、扎笤帚,很受尊敬。近些年,老式席篓、笤帚、刷帚淡出人们生活,苏广畔的手艺也没了市场。他琢磨,过去用粗麻绳扎的笤帚,糜儿粗,个儿大,只能用,没看头儿。苏广畔开始用细糜儿、五颜六色细线绳扎,面儿小了,扎成扇形、圆形;把儿短了,扎出了花儿,添加坠儿、穗儿等文化元素。橘黄色面儿,彩色扎绳,造型别致的工艺笤帚,煞是好看,更具观赏性,挂放在家里特别是楼房卧室里,那就是工艺品!村里来人串门儿相中了,拿在手里啧啧称赞,老苏就送给人一把。城里人更宠爱有加,纷纷来买,身价倍增,一把能卖15元。巨泉村工艺笤帚“扫”出了县门,被人带进京城,带到江浙沿海地方。南方客商来批量购买经销,有的飘洋过海“扫”进日本。
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术焕发了青春,小小工艺笤帚“扫”出了大市场,“扫”出了村民的富裕文明新生活。
2006年,巨宝山乡政府成立了经销公司,统一注册了“金糜子”商标,负责联系销路。看扎工艺笤帚挣钱村民纷纷种笤帚糜子,学扎工艺笤帚,4个村组建了协会或合作社,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今年全乡种了1000多亩笤帚糜子,农民扎工艺笤帚可增收70多万元。
苏广畔被合作社聘为技术总顾问,农闲时节,70多岁的苏广畔或在家教,或东家走走、西家看看,指点一番。村党支部书记张淑玲说,村民农闲时忙扎工艺笤帚,很少有人打麻将看小牌甩扑克了。刘贵、孙淑芝入社早,成了拔尖的巧匠。刘贵还琢磨出新样式,扎出了龙、马、孔雀等工艺品,更精美,件件是精品。去年他扎1000多把工艺笤帚和挂件全卖出去了,收入1万多元。据介绍,种1亩地笤帚糜子或铁扫帚,能扎五六百把大小工艺笤帚、刷帚、挂件,籽有人收购酿酒,箭秆能串工艺盖帘,收入六七千元。
张淑玲和苏广畔正琢磨:笤帚把儿和里加香草,面儿上扎两个相叠的心,让工艺笤帚更具民族文化色彩。
乡政府计划要培育品牌,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打造“中国工艺笤帚之乡”。
黄黄的笤帚糜子,细细的彩线,苏广畔精心扎制每一件工艺笤帚,艺术的创造赋予了小笤帚新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