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一腔热血报效家国
http://suihua.dbw.cn   2008-08-04 15:47:02
图为刘占英(左一)在电影《大决战》拍摄中任军方现场指挥。

  ———访我市望奎籍将军、辽宁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刘占英少将

  既然选择了从军,就是选择了奉献,一个真正的军人不管他是现役还是退伍复员,他肩负的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是永远不能卸掉的……这是我们在采访刘占英将军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的他对军人职责的理解和践行。

  7月23日下午,我们等候在将军住宅的客厅里,不一会已经76岁高龄的将军在夫人的搀扶下从楼上走下来……夫人介绍说,将军几十年来在军营里南北驱驰、摸爬滚打,年岁一大,很多病痛就找上来了,最近将军身体不大好……尽管这样,见到老家来人,将军还是热情地同我们一一握手,并招呼夫人和勤务兵用水果和冷饮来招待我们。听我们介绍完来意,将军对我们的采访策划给予很高评价,并对我们将他确定为采访对象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将军坦诚地对我们说:“近60年的从军经历,我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部队,对家乡的贡献太少,现在想为家乡做点贡献,又有点力不从心了,对此,我很愧疚……”说到这里,将军低眉垂手,再次沉吟……

  此刻,我们被将军这份对家乡的真实情感所动,被将军在年迈时仍念念不忘一个游子对故乡的责任所动……军人啊,就是这样,一旦穿上了军装,便肩负起对家国天下的责任;而等脱下军装仍不能卸下这份责任!的确,近60年戎马生涯,将军总共才回乡六七次,然而我想绝不是将军淡化了故园之恋,而是身在军营,只能心无旁骛,只能服从上级的命令,只能专心于部队的建设,这也正是将军能够从普通一兵戴上将星的主要原因。

  有首军旅歌曲唱到“有国才有家”……将军率部南北驱驰,为的是国家的安宁和强大,有了共和国的稳定和繁荣,才有了包括将军家乡在内的每一寸土地的祥和和富庶,从这一点上看,将军不是愧对家乡父老,而是家乡的功臣。将军不仅是家乡的功臣,同时,也是共和国国防建设事业的功臣。

  1946年,东北解放初期,当时,由我省原省长陈雷率领的一支工作队来到将军的家乡推进土改工作。出于对军人的敬仰和向往,当时还只有十几岁的刘占英,主动帮助工作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见这孩子机灵聪明又勤快肯干,工作队撤走的时候陈雷问他:“愿意不愿意当兵?”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将军心底早就埋藏着“男大当兵、无上光荣”的英雄情结,于是,他向陈雷敬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响亮地回答:“想!”在共和国建国前夕,将军告别了生他养他的黑土地,走上了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

  农家孩子的质朴无华决定了他必然在部队的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不久,将军就成为了一名熟练的坦克车驾驶员,并且成为一名优秀的特等射手。谈到这里将军来了兴致,他一边给我们讲述一边配以手势和动作。将军说:“那时我军配备的多是苏制T———34型号的坦克,操作杆很重,有五六十斤,在学习驾驶时,经常把胳膊都练肿了,但当时大家都觉得能驾驶战车是件很光荣的事,没有人叫苦。”将军兴致渐浓:“当个优秀的坦克射手很不容易,既要熟悉平地射击又要熟悉山地射击,瞄准分为直瞄、间瞄、仰角、俯角,还有遮蔽阵地射击,三发炮弹至少要有一发命中目标……那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为将军日后为我国国防建设特别是我军装甲兵兵种建设作出卓越贡献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将军的出色表现,他参加了1955年由彭德怀和叶剑英元帅直接指挥的辽东半岛大演习,这次大演习全面展示了我军装甲部队风采,检验和提高了装甲兵种的战斗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央军委和国防部决定,由我军自主重新制定《战斗条令》和《射击条令》两个条令。刘占英将军光荣地参与到两个条令的制定任务中来,他们制定的两个条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指导全军的装甲兵种训练和作战,作为制定者之一,将军作出的贡献永不磨灭。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军人的职责和贡献常常在国家和人民受到灾难和战争时得到凸显。

  1987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根据各战区轮战需要,时任40军副军长的刘占英将军接到命令:要求迅速组建一支精干侦查大队赴老山前线对越作战。将军根据当时的战况,亲自组织参战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亲自带队急行军7天7夜赶到前线,将这支训练有素的侦查兵大队交给前线部队指挥。后来,这支队伍出色地完成了捕俘、情报等任务,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全面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军人的奉献不仅是在战争时期,身着军装哪里都是“战场”。在部队驻地的第二故乡,只要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将军和他的将士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

  1988年部队驻地所在城市锦州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发生火灾,将军闻讯一边组织官兵赶往现场扑救,一边向上级报告,最后在军警民合力扑救下,使国家和集体财产损失降至最低。还有一年冬季,锦州当地遭遇特大雪灾,由于道路不畅,市区蔬菜供应困难,将军经向上级请示后,迅速派出军车支援帮助抢运,确保了供应和当地市民正常的生活秩序。

  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军人同样不能出现角色缺失。我们在将军的家里发现了一枚“全国绿化先进个人”的奖章。将军夫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枚奖章的来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将军部队所在地有条河流流经城区,经常泛滥,经调查是由于两岸缺乏绿化,于是将军带领指战员日夜奋战清淤疏浚、植树造林,使河流两岸的环境得到彻底改变。由于将军在这方面的业绩突出,之后上级多次指派他支援其他地方搞绿化。1990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了他这枚奖章。“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首诗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从军写照,同样,它也适用于刘占英将军。身在军营,心系国防。的确如将军所说,他回家的次数很少,是因为他一心扑在部队的建设上,甚至双亲辞世、孩子出生他都不在身边……说到这里,将军声音低沉,难掩悲痛和歉疚之情。

  和将军一同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将军夫人同样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她本是一名大学生,和将军结合后开始随军,在8年多时间里,夫人的工作单位离家很远,每天乘一辆敞篷的“嘎斯”车跑通勤,栉风沐雨,同时,还要照顾孩子,将军有3个子女,每个孩子出生时,将军都不在她身边,为了不牵扯将军的精力,夫人默默地承受起家庭重担。

  谈起这些似乎艰难的往事,乐观的将军夫人幽默地说:“嫁给你们老乡,就像也当了兵一样,8年通勤跑了好几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还得练习快速反应,1969年备战疏散演练,他指挥部队,顾不上我们,我就自己带着孩子随大批的群众东奔西跑。”

  此时,将军开口:“相比革命战争年代的战友们,我们幸福多了,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现在拥有的和享受到的,他们不仅没能看到甚至都没想到。那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大决战》我带部队协助拍摄,真切地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那些牺牲了的先烈们比,我们付出的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

  采访结束时,将军告诉我们,他一直为自己对家乡的贡献少而感到深深的愧疚,所以,这些年他一直在关注有关家乡的消息,通过媒体及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的变化,并试图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带队的市委宣传部领导向将军介绍了我市特别是将军家乡望奎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形势,将军听着听着,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我想,这是故乡的消息带给阔别她的游子带来的幸福和激动吧。

  临别时,将军一再嘱托我们向家乡的父老问好,他在远方祝福和盼望家乡的状况蒸蒸日上!

  人物小传:刘占英,男,汉族,1933年1月16日生,我市望奎县卫星镇厢兰头村人。1949年从望奎县入伍。1949年入东北军区军政学校二大队学习。先后任东北军区干部管理部秘书处收发员,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见习参谋,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军务科参谋、军训处参谋,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军训部参谋,坦克乘员第二教导团副参谋长、参谋长,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坦克二十二团副团长、团长,坦克五师参谋长,陆军第四十集团军副军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离休。

 
作者: 宋心海 张强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