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接见张德友少将。 |
———访我市兰西籍将军、原辽宁省委常委、辽宁省军区党委书记、政委张德友少将
编者按:经市委常委会同意,为进一步增强全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提高绥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打造绥化的良好外部形象,市委宣传部组织市县两级媒体开展了“从绥化走出的将军”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本报将陆续刊发绥化籍的共和国将军们的事迹,以飨读者。今天将刊发我市兰西籍将军、原辽宁省委常委、辽宁省军区党委书记、政委张德友少将的事迹。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张德友却说,心里只想着当将军,而不注重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样不是好士兵。
他说,自己从入伍的那天起就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当上将军,他想到最多就是如何能尽善尽美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如何履行好一个军人的职责和使命,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更像一个标准的中国军人……对从家乡走出来的张德友将军的采访从这样一个关于如何当好士兵的话题开始,将军朴实但铿锵有力的话语让作为家乡人的我们顿时感到肃然起敬。
(一)
7月22日下午,我们“从绥化走出去的将军”采访组一行5人顶着酷暑,赶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的辽宁省军区大院。听说家乡来人,张将军早早就在招待所大厅等候。当他那双大手紧紧握住我们的时候,他亲切的目光中,闪着泪花。
年逾花甲,头发有些花白,但张将军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体现出了一个职业军人特有的干练。寒暄坐定,讲明来意后,将军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对我们的采访策划给予了很高评价。
张将军说,我没有什么好写的,当初报名参军,是源于一种每个男孩子都有的英雄情结,参军光荣,当时在我们家乡,不仅是我,很多适龄的青年都有这个梦想,到了部队心里就想,那么多人报名想参军,而我幸运地梦想成真,可得好好干,坚决不能给家乡丢脸啊。
说着说着,张将军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二)
张将军1965年入伍,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学习雷锋积极分子”。
谈到这里,将军感慨地说,我要感谢家乡的黑土地。在我的经历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当农民的经历。那时,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我们家有8个子女,可以说很贫困,在家里我排行老大,需要帮助父母承担养家的重任。但正是这样一种生活,培养了我特有的心态和性格,那就是不好高骛远,做事做人都要脚踏实地,而且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正是这些弥足珍贵的东西让我受用一生。
谈到责任和使命,张将军显得很严肃。他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军人要是没有或者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那是很危险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事业。因为选择了从军,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是没有什么条件可讲的,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将军。
我们在将军的从军履历中找到了他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这句话的佐证。就在将军新婚之夜,上级交给他一项紧急任务,他把新婚妻子一个人扔在洞房,等他完成任务时,已经是凌晨3点。回到洞房才发现,新婚妻子已经去婆婆的房间睡了……回忆起这段往事,将军心里充满了对妻子的歉疚。
(三)
由于戎马倥偬,将军回家的次数很有限。
有一次回家的经历让将军很难忘也很自豪。因为这一次,他实实在在地为家乡做出了贡献。1998年全国多个江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8月上旬,松花江哈尔滨段告急,时任陆军第39集团军副政委和纪委书记的张德友将军奉命率部驰援。8月19日深夜,时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主持召开紧急会议,改变最初放弃江北的决策,命令军地参战人员死守江南江北。会议期间,温副总理特意问:39军来人了没有?张德友向副总理敬军礼,同时表示:请副总理放心,请灾区人民放心,39军参战将士将发扬特别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战胜洪魔。解放战争时期威震四方的东北野战军所属部队中有三支部队素有“三只虎”之称,即38军、39军和40军。根据指挥部的统一调度,除了39军所属部队,当地的民兵预备役部队和驻哈尔滨的23军部分部队也被临时划归张德友麾下死守江北。从当夜到9月3日,历经16个昼夜,张德友指挥指战员们同洪魔展开了殊死战斗,最后终于降伏了洪魔。回忆起这段战斗经历,将军说,那次战斗不同往常,我的家乡兰西就在松花江以北,我为保卫家乡而战,感到特别光荣。
由于当时松花江的洪水是全流域的,他的母亲当时正住在兰西县兰郊乡的妹妹家,而兰郊乡就位于松花江主要的支流呼兰河边,他为亲人的安危担忧,但军务在身他不能去看望他们,直到9月3日后,形势平稳,他才匆匆赶到妹妹家看望母亲,但仅呆了一个小时,就急忙赶回了防线阵地。
(四)
战争年代,当好一个将军主要是靠能征善战,而和平年代,如何做个好将军呢?
张将军说,在新时期,无论是作为普通士兵还是军官或者将军,只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个人进步的需要,而且更是军队、国防建设的需要。普通士兵只需要做好自己,而军官或者将军却不仅做好自己,同时更要带好队伍。
我们在将军的从军履历中看到,他在担任团政委期间,注重实践“以人为本”理念,在领兵带队伍时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在一项重要的国防建设工程施工中,他们团因为“零伤亡”而被授予“国防施工建设先进团”荣誉称号。同时,他们团的政治思想教育改革经验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肯定并推广。他在担任师政委期间,他们师的“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经验被沈阳军区推广。
在将军担任辽宁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期间,由于参与省委常委分工领导“双拥工作”、加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成为了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使命。根据常委分工,他被确定包扶阜新市的贫困县彰武。将军回忆说,当时,他是带着感情去履行使命的,彰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辽沈战役中国共双方进行一场惨烈的厮杀———彰武战役,当地百姓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踊跃支前,确保了战役的胜利。看到当地百姓的贫困和期盼渴望的眼神,肩扛将星的将军眼睛湿润了,他发誓要改变老区的贫困面貌。在他协调下,省直十多个部门与县里“结对子”对口包扶,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当地一家鹅业企业筹措资金……在他包扶的几年里,彰武的人均收入由1500元上升到3800元。
(五)
张将军邀请我们到他家里作客。
在他家里,我们见到了曾经在新婚之夜独守空房的将军夫人郑玉玲。她也是我市兰西县远大乡人,这是一位美丽、慈祥的知识女性,见到老家来人,她非常热情地邀我们来到他家的桃树下,亲手给我们摘桃子吃。从和她拉家常中我们了解到,作为军嫂,她做出的牺牲不仅是在没有随军的几年里,她在老家一个人要带孩子还要照顾双方老人,而且作为小学教师,她还不能“误人子弟”。说起这些,将军深情凝望老伴,而夫人淡然的微笑体现出了一代军嫂的无私和豁达。
我们向将军介绍了家乡绥化特别是兰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势,将军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和欣慰,他向我们表达要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报家乡养育之恩的愿望。
在我们即将离开沈阳时,将军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对家乡祝福,落款是这样写的,乡人:张德友。
此时,浓浓的乡情潮湿了我们的眼睛。
人物小传:张德友,男,汉族,1946年8月出生,1965年1月从我市兰西县远大公社(现兰西县远大乡)入伍到陆军第39集团军115师344团通信连,历任战士、班长、报道员,团政治处书记,师、军党委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组织科长,团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组织处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期间离职两年入国防大学学习)、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纪委书记。199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任辽宁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2006年12月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