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县光荣乡焦万里家的孩子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在家侍弄果树,每年获利都超过万元。“要不是政府进行小流域改造,我栽不了这些树,也不能有这样的好收成。”
明水县近年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个中心,走出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力推高效绿色产业、帮农民工走出家门”三步好棋。如今全县百姓务农忙、务工热,曾经的贫困之地正上演着现实版的“穷乡巨变”。
明水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地貌特征被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明水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山乡面貌,拉动农业产业发展。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明水统筹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土地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除有效利用上级扶持资金、政府加大投入外,他们还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明确“无论个人、联户、集体、社会力量等形式兴建农建工程,都同等享受政府的各种补助资金以及水利部门的技术服务”。政策支持,政府扶持,一些农民纷纷在小流域里建起“绿色银行”。
一方面四处涌动着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热潮。另一方面,由于山、水、林、田得到整治,明水百姓己经开始享受多年来农建工程结出的果实。
通过狠抓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山上田间,明水全县披“绿”。如今明水县保护地蔬菜面积达3万亩,绿豆、红小豆等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据统计,如今明水仅无公害农业种植面积就接近40万亩,全县高效农业面积更是达到16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0%。绿色白瓜、马铃薯等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特色产品直销省内外,黑土地上树起了自己的农业品牌。
基础有保障,明水各种农业协会、学会也纷纷涌现。这些“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组织和农业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现在,明水“大豆协会”、“养猪协会”、“养兔协会”等有实体联动的协会、学会达到50余家,全县15万农户,有1/5已和这些协会、实体挂上钩,全县种植、养殖等专业大户将近1000多户。
明水县对劳务输出行业的定位是“难得的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稳定产业”。他们对农民工实施了“定向输出、按需培训、跟踪服务”扶持。通过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县职业教育中心,明水县根据市场上热门的电工、电焊、缝纫等专业培训农民工,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输出。县劳动部门组织队伍对农民工进行跟踪维权,向农民工发放维权服务“联系卡”近10万张。到目前,已成功处理维权案件46起,为农民工讨回工资37万元,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明水县长期或短期在外务工的农民近10万人,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过千元,占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