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出行观天色,今朝“玉带”穿村过。
这是望奎县城乡交通环境今非昔比的真实写照。
4年前,望奎县仅有一条省级公路,还破损严重,2条县级公路超期服役,面目全非。
4年后的今天,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犹如一匹匹锦缎,铺在双龙大地上。
在短短4年时间里,50万望奎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提出“借外力办交通,穷县更要办好大交通”战略思想的激励下,铆足干劲,挥洒着汗水,克服重重困难,争取上级投资2.45亿元,自筹资金近1.6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504公里。其中,修建水泥路和红砖路1252.9公里,硬化率占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的89.4%。形成以县城为中枢,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辐射,干支相连,四通八达,“两环八射”的硬化农村公路网。
翻开望奎农村公路建设的历史,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着密度低、通达深度不够、公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发展不平衡等弱点,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改善农村公路的通达能力,提高其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对此,2004年,县交通局对全县的省、县、乡、村各级公路进行了全面考查。一篇《全县道路交通现状调查与思考》呈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案前。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并提出:借外力办交通,穷县弱县更要办好交通的战略决策,纳入到全县大事大项和重点工作之一强力推进。他们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公路建设实际,确定重点抓连接各乡镇及省级干线公路建设;抓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屯的乡村“通畅路”建设;抓通往交通闭塞乡村的“通达路”建设。采取分期分批,梯次推进,改造范围涉及15个乡镇,109个村,240余条农村公路。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57.3公里。其中,通乡通畅工程3713公里,通村通畅工程750公里,通达工程291公里。
一张巨大的畅城乡、通乡村、达屯组的农村公路网呼之欲出。
公路不通,曾让农民吃尽了苦头;公路不畅,也让群众饱尝了因此带来的损失。一时间,修路成了望奎人最迫切的愿望,修路成了农民承载发家致富希望的梦想。
然而,要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为确保资金来源,县委、县政府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补贴外,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配套资金的筹资渠道,从乡村土地、林木等资源变现解决一部分、一事一议筹集一部分、群众投工投劳投入一部分、县里出台优惠政策税费减免一部分、银行贷款补充一部分。同时,各乡镇村也广开筹资渠道保证了公路建设资金的需求。
为确保把全县农村公路建成群众满意工程、民心工程,从工程立项、报批、招投标、建设、质量管理到竣工验收,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及要求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技术规程和质量规定的坚决要求返工。县委从交通系统内部抽调正副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又从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抽调副科级后备干部,经过培训后,组成15个工程监督小组,全部派驻到公路建设一线,从开工之日起吃住在工地,现场推进、现场监督、现场把关。
一场牵动上上下下、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战役在望奎大地上打响了。
在村口,推土机、轧路机、运料车川流不息,公路施工工人、技术人员建设正酣。在身前,附近百姓热情地端来水,拿来凳子,与施工人员谈着、笑着,帮助施工人员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在身后,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蜿蜒伸向远方……
2005年至今,通过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和“村村通”工程,共投入资金4.04亿元,硬化乡村公路1259.2公里,其中,新建通乡通村白色路面1101.8公里,铺设红砖路159.4公里,新建改建大小桥涵11座(道),维修桥涵58座(道)。仅2008年,就有84个行政村有水泥路和红砖路建设项目,共计732.6公里,总投资1.95亿元,其中国省投1.18亿元,自筹7692.5万元,于今年9月份全部竣工。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农村公路在全民奋战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公路兴,百业兴,公路畅,百业旺。
农村公路建设为望奎县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打造了发展平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4.1亿元,增长13.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8%,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3%。
这其中,农村公路建设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素有“西洼荒”之称的先锋镇四段村,是水稻种植专业村,受地势的影响,通村道路多年以来就是春天翻浆,夏天打误,秋天泡场,运粮难一直是积压在村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2006年9月,在省交通厅的帮扶下,总投资达1313万元、28.2公里的白色通村路和10公里的红砖路正式竣工通车,彻底圆上了稻农的百年梦想。
如今,再次来到望奎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阵阵感叹:望奎的变化太大了!
无论是繁华的县城,还是偏远的乡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不仅是沟通城乡经济发展的脉络,而且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道道风景:一条条起伏有致、高低错落的水泥路,犹如一条条玉带“飘舞”在村落间,“飘舞”在田野里,也“飘舞”在百姓的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