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浇筑“民心工程”
http://suihua.dbw.cn   2008-07-02 10:41:53

  ———全市深入实施党建“先锋工程”综述

  亲民、爱民、助民、富民,践行党的宗旨,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6年9月起实施的党建“先锋工程”如浩荡春风吹遍绥化城乡,春风过处,无限生机。一年多来,我市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作为核心理念的“先锋工程”正在成为“民心工程”。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党在群众中威望的不断攀升,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波助澜。

  从小事入手,从实事抓起,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渠道,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

  推进“先锋工程”,为民服务是主旋律,我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作为第一信号,从涉及一家一户、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积极搭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带领群众一步一步脱贫、一户一户致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开展便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在广大农村,以乡镇站所为依托,以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乡镇党员干部为主体,大力组建技术推广、畜牧养殖、信息中介、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等八种类型的乡镇干部助民服务队,采取特长公示、上门走访、电话预约、定期回访等办法,深入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到户、致富信息传递到户、政策法规宣传到户、计生保健辅导到户、贫困群体救助到户、文明新风传播到户等“六到户”活动,真正使乡镇干部走上服务群众的前台。一年多来,全市共组建乡镇干部助民服务队723支,参与乡镇干部近5000人,为群众提供服务项目18500多项,直接受益的农民达25万多户。在社区,探索了党员服务站救助弱势群体党员、服务流动党员、帮助居民群众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的服务群众功能。全市共建立社区党员服务站165个,设立各类便民服务网点965个,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577个,帮扶困难家庭16500多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4万多个,帮助城市居民实现就业8689人。

  推进全民创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市委把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增收作为“先锋工程”的重要内容,动员和号召党员干部弘扬想创业、学创业、敢创业、会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拼搏精神,带领城乡群众发展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家庭作坊,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一年来,全市共为1149名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96万元,减免税费1119.51万元;有7000多人参与了创业活动,创办各类中小企业1100多家、个体工商户6000多户,带动就业22000多人。目前,绥化市已探索出合伙出资股份经营、外出打工返乡创业、自主积累滚动发展、挂靠名企借力兴业等多种创业模式,全民创业领域涉及到种、养、加、销、运等10余个行业门类,形成了亚麻编织、草柳编织、食用菌栽培、中草药种植等10余个产业群体,带动了群众致富。

  实施弱势群体救助行动,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全市开展了“走进基层解难题、走进群众帮民富、走进矛盾保稳定”活动。为救助城市下岗职工,坚持把城市“一帮一”作为大事大项来抓,组织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为城市低保户筹集发放资金5300万元,建立帮扶对子7800个,为2167名特困职工经商减免税费170万元,为1232名特困职工减免医疗费98万元,困难职工脱贫率达99.7%。为做好农村贫困户帮扶工作,坚持走分户帮扶与整村推进、国家帮扶与地方包扶相结合的路子,共帮扶困难村民1万多户。为救助贫困学生,全市为61.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3568万元,为3862名特困职工子女减免学杂费114万元。为救助残疾人,实施“助残行动”,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2个,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1500例,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000多件。

  实施弱势群体救助行动,积极解决群众“五难”。解决“行路难”,实施城乡道路改造工程,全市城乡道路完成投资6.8亿元,完成黑白色路面铺装1382公里;解决“饮水难”,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3467万元,解困6万人;实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管网线改造近40公里,解决了1.8万户居民吃水难问题;解决“就医难”,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面,参加“新农合”人口达到297万人,农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实际参合率达到88.9%,为14498人次核销医疗费用1394万元;解决“就学难”,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95所6.3万平方米;解决“住房难”,实施了城市居民安居工程,全市房地产开发面积97.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8.2亿元。弱势群众救助行动,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提升本领,优化队伍,实施党员干部素质升级工程,打造服务群众、致富群众的先锋

  我市坚持把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服务本领作为根本任务来抓,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需求,充分发挥地方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和带民致富项目的示范优势,建立了学习和实践功能兼备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分层次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为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服务本领开辟出一条新路子。

  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培训网络。我市整合了市县党校、乡镇党校、村级活动场所等教育培训资源,吸纳职业学校、电大、农广校、农技校、农函大及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广泛参与,建立了市级农村党员干部十大培训基地和县、乡、村培训网络,设立不同层次的培训教学点1500多个,覆盖全市涉农培训的各个领域及160个乡镇、1336个村,形成了纵向以市委党校、乡镇党校、村级活动场所为主,横向以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为辅的培训体系。这些培训网络以专家讲、点上看、能人传、课堂学为基本方法,对农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实用人才进行大规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年来,全市依托培训网络举办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班1140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2200多人,实用人才15480人。

  搭建实践平台,增强致富能力。重点围绕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绿色食品和劳务输出等支柱产业,在农业生产基地、产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劳务经济组织中开展实践培训;围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在样板村党支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各类专业村、经济发展强村中开展实践培训;围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在党群共建合作经济组织、党员带民致富项目中开展实践培训,从而不断增强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能力。年初以来,全市共组织近5万名农村党员干部到这些实践教学点进行参观学习,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典型引路,致富群众。全市在党群共建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党员服务区、助民服务队中培养树立了近千个各具特色的典型群体,用他们现身说法,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致富项目。全市90%以上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掌握了3门以上的实用新技术,以“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市场经纪人、科技明白人、群众贴心人”为标准的“五型”乡村干部达到62%。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17个,参与农户6万多户,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经济联合体已发展到6450个,参与党员2万多名,联合农户10万多户,年增收1.9亿元,户均增收3000元。

  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和手段,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切实满足广大群众的服务需求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群众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基层党组织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这一形势任务的变化,我市积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空间,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打破封闭模式,提升党建工作开放度。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邱奎忠曾说过:“实施‘先锋工程’,必须跳出‘就党建工作抓党建工作’的旧框框,打破‘单打一’的封闭模式,真正把基层党的各项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我市党建工作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勇于改革的精神。一年多来,全市稳步推进开放式党的建设,面向社会公开了基层干部选任、监督管理、后备干部选拔、优秀实用人才评定、发展党员、“先优模”评选、扶持和补助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工作职责、标准及运行程序等方面内容。同时,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真正把实施“先锋工程”的措施落实到服务群众、带动群众上,把成效体现在群众拥护、群众得实惠上,努力营造内外联动、党群互动的良好局面,保证了群众对党内情况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先锋工程”更具群众基础和社会意义。

  延伸党组织触角,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适应党员流向、专业分工、行业分布的变化,建立劳务输出党支部(总支)262个,其中异地建立党支部226个(境外党支部3个);在具备条件的产业示范服务基地、农民股份合作公司、服务区经济联合体、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中建立党支部208个、党小组1264个。采取联合、挂靠、派入组建等形式,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集贸市场、居民小区、文化娱乐团体等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全市规模以上的159个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单独党支部,从而基本做到了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服务群众的作用就体现在哪里。

  创新服务载体,释放党员为民服务的能量。大力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把“先锋工程”的要求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行农村党员服务承诺制,要求每名党员每年都要向群众公开承诺办几件好事实事,引导党员自觉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全市共有4.2万名农民党员进行了服务公开承诺,占有条件、有能力承诺的党员总数的82%。通过开展服务承诺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2万多件,解决实际问题11万多个,提供致富信息39万条。深入开展“五民型”社区创建活动,以筑强堡垒聚民、排忧解难助民、科学文化育民、保持稳定安民、政策引导富民为重点,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推进职能部门相关业务进社区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目前全市已有95%的在职党员进入社区党员服务队,畅通了在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大力推进“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春耕生产助农月”,“部门包村、干部联户”,“一帮一”,“社区医疗服务队”等形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今年5月份以来,仅市直机关各部门为包扶的村协调自来水、有线电视、活动场所建设、农业开发等项目45个,争取资金720万元,树立了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

  以亲民为民、便民利民、爱民惠民为“先锋工程”的核心理念,认真践行党的宗旨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把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决策的重点,从解决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一定能做好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我市的实践,启示颇多。

  启示之一,深入实施“先锋工程”,必须强化管党责任制,建立领导有力、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我市的“先锋工程”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民心工程”,最根本的就是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中建立了完整的管党责任制,明确了县(市)区委书记抓“先锋工程”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市委书记胡世英曾明确表示:“‘先锋工程’就是‘一把手’工程,抓不好‘先锋工程’的‘一把手’就是不称职的‘一把手’”。为此,市委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定期例会研究、定期检查通报、定期听取“一把手”汇报、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管党责任考核等制度,制定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一年多来,市委先后召开6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先锋工程”,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分别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项推进组,开展大规模集中检查和不定期明察暗访20余次,使“先锋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启示之二,深入实施“先锋工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施“先锋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我市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所属县(市)区形成的助民服务队、社区党员服务站、“五民型”社区、党员服务区、党员中心户、党员服务承诺制、全程服务代理制等基层党建新经验和新做法,有力地提升了“先锋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基层党组织对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共同致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敢闯敢冒、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就一定能为“先锋工程”注入不竭的生机和活力。

  启示之三,深入实施“先锋工程”,必须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和贫困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问题。我市“先锋工程”的累累硕果,无不凝结着基层党员干部的汗水和心血,是他们辛勤努力的结果。然而,党员干部本身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关怀。为调动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我市积极改进基层党务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先后在明水县、海伦市、北林区、绥棱县、望奎县等地开展了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望奎县开展了村党支部书记“直管”、工资纳入财政统一管理、上挂乡镇副职等试点工作,不仅解决了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而且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对农村党员中的弱势群体,采取党费贴息的办法,先后协调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3058万元,扶持1528户农村党员发展致富项目,使基层的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解决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缺失问题,我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投入资金4024.4万元,新建和维修村级活动场所564个,建设村民休闲广场145个,为开展党组织活动、培育新农民和传播致富信息提供重要阵地和经费保障,受到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作者: 车德志 肖立平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