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市区一体化建设综述
几年来,市区着眼于建设龙江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依区建市、依市兴区、市区一体、共同发展。在发展方向上协调一致,在政策环境上平等共享。打破了壁垒,市区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相互融合与渗透,正在创造形成着“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叠加效应。
199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绥化地委,设立地级绥化市,撤销原县级绥化市,设立县级北林区。但是,“两撤两建”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和此后因经济基础薄弱而无力克服的诸多矛盾很快集中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2004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支持北林区加快发展,促进市区一体化建设会议,深入研究解决“两撤两建”以来市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体制、政策、环境等突出问题,出台了《关于支持北林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和《中省市直部门包扶北林区农村乡镇和社区的实施意见》,并把《意见》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项目。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市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中来。
依区建市、依市兴区、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让干部群众树立了“一家人”的意识,确立了发展北林区就是发展自己、支持北林区就是支持自己的正确思想;也让市直机关、中省直单位和北林区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积极行动起来,肩负起市区共同繁荣发展的重任。
市区上下共建的氛围日益浓厚。成立了市区共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多次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北林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社区和中省市直部门包扶社区、联系帮扶乡镇的领导机制。
“一体化”思想首先渗透到项目建设之中。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支持北林区的企业和投资项目进入市经济开发区。对于落户北林区的项目,市里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落实和执行与市里同样的保护政策。市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在对上争取资金支持时,把市区捆绑在一起进行统筹考虑。市直相关部门对北林区提交审定的重大事项实行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市直相关部门经常深入区属国有、民营以及个体业户和社区进行调查走访,了解他们的愿望和心声,集中研究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为北林区的项目开发和区域开放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树立起北林区乃至绥化市亲商富商安商的诚信形象。
市区共建带动项目群迅速崛起,隆隆的机声奏响了市区携手走向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强劲旋律。以市经济开发区、东富工业园区、新华民营小区和红旗工业小区为依托,市区两级共引进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9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在昊天玉米、三精制药、大众肉联、天农鹅业、国年亚麻、金龙油脂、鼎鑫糠醛等重点项目的强力拉动下,形成了玉米、医药、生猪、鹅禽、亚麻、大豆等几个比较成型的产业链,区域经济聚集和扩散效应逐步显现。市经济开发区,一座座现代化的企业是市区共建共赢缩影。在这个项目群中,大众肉联和龙桂制药等企业是位于市经济开发区的北林区企业,这是市本级支持北林区充分挖掘利用现有闲置厂房设备和基础设施大力开展产权招商结晶。
今年,市区一体运作的两个重量级项目是俄电工业园项目和碧桂园新区项目,这两个项目投资将近30个亿,是市区今年建设的“双子星座”,在两个项目运作和建设中,市里都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北林区在领导组织中担当重要角色。目前在引进俄电20亿度的基础上,我市又与省电网公司积极争取,增加了10亿度俄电电量,力争把我市俄电工业园打造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硅类加工园区。
北林区积极借助中省市直部门的鼎立支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取得项目开发建设可喜成果。三年多来,全区共引进合同资金31.5亿元,到位资金14.5亿元,引进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60个。东富工业园区已经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达到23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亿元,载体作用日益显现。
在同一产业框架内,北林成为市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强大基地。全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准不断提档,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生态化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出总量不断提高,为主导产业升级提供了原料支撑。三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4200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仅2007年就投入资金1680万元,重点建设了秦家水稻生产示范区。全区粮食总产多年稳定在20亿斤以上。生猪、肉牛、大鹅、禽类分别发展到217万头、25.5万头、408万只和1678万只,实现畜牧产值20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60%。
共同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使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按照建设新兴工业城市、现代商贸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的目标方向,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三区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竞相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备,道路、通讯、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教、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城区主干道改造、房地产开发、客运货运枢纽、体育公园、职业技术学校、疾控中心、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投入使用。
今年,又投资20亿元规划用地63万平方米的新城区开发,一期工程年内完成;改造主次干道、巷道100条以上,打通学院路、新华街、南环路,改造长江路、广顺路、广盛路、民和东街;改造棚户区10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9万平方米;完成28条主次干道和人民公园、老体育场、教堂广场等7处广场及4处街心绿地的绿化工程;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西三、红星路等排水管线10公里,供水管线11公里,垃圾处理厂年内将交付使用;中盟热电三期工程,将新增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
北林区也积极承担载体功能,在改善城乡面貌上提升层次。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在配合搞好棚户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的同时,全面加强社区建设,今年要完成80条37公里硬质化巷路铺装任务;加大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做到全天候保洁;全力抓好社区巷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绿化美化,打造园林式、花园式城市社区。
市区利益关系和管理体制得到很好理顺,一些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通过市委市政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注,几度投放专项扶持资金,为北林区的发展积攒了后劲;市级领导联系社区和中省市直部门包扶社区、联系乡镇,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为做强做大经济开发区,配齐配强了开发区领导班子,理顺了开发区与宝山镇的事权关系,强化和完善开发区功能。
市区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步调合一,不断攀登新台阶。新建了市级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新建了绥化市中等职业学校,改造了市一中、二中、九中;先后对26个城内医院进行了新建改造和设备更新,建设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投资700万元建成了北林区中心敬老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
携手同心,共建共赢。市区在短短的几年间实现了经济总量扩张。市区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14.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58.6亿元,是2004年的1.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5%,占市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8%提高到2.7%;市区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均提高0.9倍,占全市比重分别由22%、18%提高到26%、2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是2004年的1.3倍,年均分别增长10%和8.1%。
其中,北林区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3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1亿元增加到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5700万元增加到8800万元,城乡人均收入也分别提高了33%和26%。
相信只要沿着市区共建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