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5月8日电“拿到技术本本,每月工资至少要多几百元。”4月14日,安达市安达镇镇长张中炜接到山东恒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经理的电话。这位项目经理称,今年春节后由该镇输出的22名农民工,因技术过硬,又吃苦耐劳,经过两个月的试用期后,已提前一个月结束试用期,与公司正式签订了3年的劳务合同,每月工资2000至2500元不等,比其他农民工每月高出300至500元。这是安达市劳务输出实现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的结果。
近年来,这个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由“体力型”务工转变为“技能型”务工,突出抓好对农民工输出前的培训。如今,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走俏全国劳务市场,成为各大企业、服务行业竞相聘用的“抢手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8万余人常年在外务工,务工者年人均劳务收入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6万余元。
揣着“本本”找工作,已成为这个市农民工的普遍现象。赵凯、方东旭都是卧里屯乡东清村人,去年从部队退伍后到安达就业培训中心参加焊接技术培训,后来又参加了电工和电脑培训。在劳务部门的推荐下,今年2月份顺利在辽宁忠旺集团公司找到工作,月薪加补贴有2500余元。今年42岁的中本镇富本村妇女孙玉贤,前两年参加“月嫂”培训后获得了证书,目前在北京当“月嫂”,每月收入2000元。
这个市还建立了市、乡、村劳务培训输出体系,通过整合资源,依靠就业培训基地形成了长期培训、短期培训、订单培训、预测性培训和应急培训,综合技能培训和单项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每年培训务工人员万人以上。随着务工人员素质的逐渐提升,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安达镇有300余名农民在北京务工,已有两人被提升为项目副经理,10余人就任工长、段长、站长等职务,30余人被评为优秀驾驶员或岗位技术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