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忙种田,三个月忙过年,剩下六个月没事干闲”,曾是明水县通达镇农民生产生活的写照;如今,他们精彩演绎着进城务工—成长积累—回乡创业“三部曲”,每年实现劳务收入3000多万元。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渴望致富的通达镇农民背井离乡闯进外部劳务市场,靠务工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他们的影响下,成千上万的农民纷纷洗脚上岸跳“农门”,开辟了宽广的外出致富路。现在,通达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1万多人,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大连、广州、满洲里等地,有的还走出国门到韩国、日本、俄罗斯打工。
从“体力型”到“技能型”
通达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服务,遵循市场,农民受益”的原则,走“组织有序化、信息网络化、培训基础化、服务综合化”的劳务输出路子。目前,通达镇已建立了镇、村两级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与全国12个劳务输出基地建立了长期劳务输出协作关系。
为了使农民工实现从“体力型”到“技能型”的转变,通达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依托镇劳动就业办等培训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订单式”、“流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缝纫、电焊、建筑、驾驶、餐饮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镇共培训农民工7800多人次。
从“多虑型”到“无烦恼”
子女教育、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问题,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达镇成立了“农田帮耕队”、“农机收割队”等,在农忙时节开展帮种帮收活动;设立了镇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等机构。如今,在外农民工再也不用为身体不好而犯愁了。通达镇成立了“农田帮耕队”、“农机收割队”等服务性团体24个,每年义务为外出农民代耕土地1.2万多亩。通达镇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的作用,以中心户为阵地,创办32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为210名“留守儿童”撑起了保护伞。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
从“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通达镇在搞好劳务输出的同时,还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返乡人员兴办有市场、有效益的二、三产业,鼓励有条件的返乡人员到城镇创业。
农民刘永孝在北京打拼多年,积累了资本,掌握了经验,回乡投资120多万元办起了嘉禾老乐公司,安置30多名农民就业。像刘永孝这样回乡投资办企业的农民,近两年通达镇已涌现出30多人,他们在勤劳致富的同时,还有力带动了农民共同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