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农民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只能听听广播,或者三个一伙五个一帮聚在一起闲聊。像我们这个穷得出了名的屯子,要听听收音机都是很困难的。那时,我们屯里的五保户刘怀义的大女儿在海伦县劳动局工作,怕父亲晚上寂寞,特意买来了一台小收音机,为父亲消愁解闷儿,屯里人羡慕极了。我和几位小伙伴每天晚上早早地去那儿听歌曲、听小说、听广播剧,经常是很晚才回家。
我十二三岁时,农村有了电影。电影的出现,为屯子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欢乐。开始是县里派放映队下屯演电影,每个屯子一个月只能演一次。后来,我们吉星岗公社成立了放映队,每个屯子半个月左右就能演一次了。电影轮到哪个屯子演时,生产队都要用马车早早地把放映队接回来,还要为放映员安排一顿晚饭。当时条件差,只能在生产队的大院子里露天放映。
接近天黑的时候,估计社员们都已经吃完饭了,电影也就开始放映了。观众很多,有离屯一里二里的,也有离屯七里八里的,都早早来凑热闹。有走着来的,也有骑自行车或赶马车来的,幕前幕后人都挤得满满的。有坐在地上的,有坐在凳子上的,有坐在墙头上的,也有的小青年调皮地坐在房顶上。观看的时候,大家都十分自觉,谁也不遮挡谁的视线。电影演到精彩的地方,还可以听到欢呼声和鼓掌声。电影放完后,大家还常常觉得不过瘾。有的年轻人争抢着为放映员撤影幕,撤喇叭,撤电线,还不时地询问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来,下一场演的是什么片子。
我十分喜欢看电影,更喜欢像达式常、王心刚、于洋这样的明星,他们主演的电影,有时我要看上好几遍,甚至跟着屯里的大人们不惜跑到十几里路以外的屯子去看。
记得一次由于洋主演的《第二个春天》这部电影,我和屯里的小伙伴跑到离屯十七八里的久星村薛家屯去观看,看完电影到家后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钟了,为此还挨了父亲一顿骂。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人们茶余饭后,坐在炕头上看电影,屯里有电影时,观众也不多了。近几年,不少农户已购买了家庭影院,安装了数字电视,能收到全国各地的电视节目,坐在家里便知天下事,露天电影这个时代的产物也只能成为回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