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科教新闻 正文
母子探亲“减负”记
http://suihua.dbw.cn   2008-04-25 09:43:04

  从部队退伍后,来绥化工作已二十四五年了,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是回安徽老家探亲,还是从老家返绥,都不用像以前那样大包小包地背土特产了。现在,只要揣好了钱包,再带上几件随身穿的衣服,2000多公里的旅途“胜似闲庭信步”。

  记得初来绥化时,这里贸易并不太繁荣,加之自身经济条件太差,冻鱼、冻肉、冻梨等冻货过年是必备的年货。前几次回家,妈妈听到我们的生活如此艰辛,心痛得落泪。每次返绥的时候,老人家总把家里的土特产香油、花生、大枣、核桃及成箱的水果打包装箱后让我背回来。开始几年,我也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2000多公里将妈妈沉重的心意背回绥化。看到妻子和儿子吃到这些稀罕物而高兴时,我旅途的疲劳顿时消失了。

  渐渐地,我从老家往“小家”背回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为,我发现,绥化大小市场上我们家乡的土特产都有,而且价格相差不大。再说自己工资也涨了,千里负重背来那些本地市场信手可买的东西,值得吗?于是,每次回家,妈妈给我打点行装后,我都要“减肥”到“骨瘦如柴”。开始,妈妈不解,骂我:“官升了,身胖了,人懒了,外边有吃有喝不顾老婆孩子了。”任我怎么解释,老人家总是一边骂,一边把重重的行囊放在我的肩上。我哭笑不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只得将这些东西背到火车站后打车送到附近的亲戚、同学家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妈妈第二次来绥化帮我照顾刚上小学的儿子。当时,年近七旬的老妈,仍像当年的我一样,为了儿孙背来了几十公斤重的土特产。从车站出口接出老妈,我已泪眼朦胧了。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从妈妈背上卸下重重的行囊。我想责怪老妈一句,你这是何必呢?但又始终未能出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而我妈妈是从2000多公里外背来的几十公斤的家乡土特产呀。我还能对老妈说什么?但为了老妈以后不再负重来绥,也为了“诠释”“前疑”,我带着妈妈逛遍绥化的大小市场,并有意让她观看了老家的土特产柜台。看后,妈妈说:“儿子,老娘前几次错怪你了。记不记得你刚有儿子,老娘来看孙子的时候,市场上除了冻货就是冻货,家里除了土豆、白菜、大萝卜就是一罐大酱,老娘心疼你呀!”

  从那时起,每次从老家回来的时候,妈妈让我带回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窃喜,妈妈终于理解我,看到绥化的变化了。

  以前,每次回老家,我给老家带回去的是天然木耳、人参、山野菜等很多本地土特产。后来,妈妈也让我少往老家带东西了。再后来,我每次回老家前,总打电话问妈妈:我给您带点啥回去?妈妈总是回答:啥也不用了,你们东北有的,俺这儿也啥都有了,不信妈带你去商场看看就知道了,何必在道上受累呀。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乎民情、民生。改革开放30年,交通畅通了,贸易繁荣了,我们母子探亲肩上的负担也减轻了。

 
作者: 陈驹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