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老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发生在我家厨房里的“革命”。
30年前,城镇居民供应煤炭,开始烧煤灶,我住的青冈县不产木材,而烧煤的引火柴主要靠豆秸引火。刚开始我做饭不会引火,弄得两手指漆黑,不慎摸到脸,老伴见状哈哈大笑:“你成了黑包公了!”后来,老伴从娘家把一个老“风匣”拿来安在煤灶旁,老伴每次做饭,都坐在小板凳上,拉着“风匣”“呼哒”、“呼哒”地吹着煤火。当时最让老伴着急的是做早饭,一个大铁锅,先要做小米饭,后要炒菜,做一顿饭需用二三个小时。孩子嚷着要上学,我俩还要上班,真急人啊!
最可怕的是煤灶还常灭火,还得再重新点燃,那黑烟熏得老伴两眼流泪,又急得满脸流汗。
那时厨房的碗橱,是用一个破纸箱子、里外糊上报纸充当的,里面装着五六个有豁牙子的瓷碗,以及平常每顿不可缺少的咸菜酱,几个掉漆的铁饭盆。两个用高粱秸穿成的盖帘,挂在土墙上。一个钅局了好几个“钅局子”的小水缸,放在厨房角落。这些破旧的炊具,就是当时我家厨房的全部家当。
那时家里常吃的是玉米面、玉米米查子,到年节时才能吃上点米面和大米,往往星期天才能改善一次伙食。
一次,我家小孩看见别家小孩吃饺子,跟在妈妈后面吵着要吃饺子。老伴看见孩子那个馋样,便答应说:“等到星期天,你爸爸从乡下回来再吃”,小孩一听哇地一声哭了。在那个年代,吃肉要“肉票”,吃菜要“菜证”。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老伴只能做白菜、土豆、酸菜老“三样”来给我们吃。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我家厨房发生了新变化,开始使用液化气、微波炉。此时我家住上了高楼,居住条件改善了,厨房也大了,而且装修一新。冰箱、冰柜、电饭锅、电磁炉样样俱全,老伴见了喜笑颜开。双休日,全家人常常要大餐一顿,女儿买回螃蟹、大虾、虾爬子,活蹦乱跳在盆中。各种火锅料,牛、羊、猪肉片,蔬菜等都摆在桌上。我想,过去海鲜本是“贵族菜”,现在它再不是稀罕物了。全家8口人围在电磁炉火锅前,有说有笑,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喝着白酒,品尝着生活的甜蜜。
我家厨房的变化,印证了时代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取得的巨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