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正是我从部队退伍回乡务农的第3个年头,当时正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一晃30年了,回忆起这突飞猛进的30个寒暑,我们的伟大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家乡“周神屯”也在这场巨变中改变了模样。
1978年,我们小屯只有60户人家,最多的家庭七八口人,家家两间小土房,有3间房的人家可称得上富裕户了。生活好的人家,一天的食谱基本上是这样的:早上玉米面大饼子和咸菜,中午小米饭和土豆炖白菜,晚上玉米米查粥和咸菜。条件差的农户,一天三顿玉米米查粥都吃不饱。国家的救济粮不够,常常要四处去求借。逢年过节,生产队每人只能分几斤白面,供销社每月每人才供应一两豆油,吃盐还得发小票。农民身上穿得补丁罗补丁,到夏天,有的农民不但穿不起袜子,还经常光脚板在田里干活,晚上睡觉能铺得起褥子的人家都很少。记得那时,全屯只有几家有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挂钟和手表。那年代,不但吃不饱,就连烧柴都困难。地里的茬子、野外的蒿草,一到秋天就被人们抢光了。冬天,家家炕上放个小火盆儿。夏天,除了房子漏雨外,因为没有柴禾,农民只好吃凉饭。那年,我们屯通上了电,有了碾米机,才结束了家家户户扛着粮食在生产队的碾房里排号、用人推碾子拉磨的历史。当时,屯中央有一口老井,一到中午收工的时候,男人们都排着长队往家挑水,回忆起那时的人民公社社员,一天到晚,苦干大干加实干,可就是不挣钱。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在农村实施,特别是1984年土地承包到户后(我们屯儿因为育种子比别的屯儿晚承包一年),农民有了用武之地。大帮哄解散了,铁饭碗砸烂了,农民们甩开膀子开干了。当年就有12户买四轮车的,17户养奶牛的,6户养鸡、养猪的,14户做小买卖的,整个小屯儿在变化中前进。
现在,104户“周神屯”的父老乡亲真的“神”起来了。在改革开放这30年中,首先出息了不少人才,他们分别是:7个“大老板”,2名获国家专利16项的土专家,2名国家工程师,其中1名是在航天部门研究卫星,一名搞桥梁设计;13名教师,5名国家公务员,2名德国留学生,4名警察,有14名青年参军,其中有4名是军官……农民们地里活儿全部用上机械化。家家不但住上了砖房,而且房里装修得也阔气,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电话、手机哪家都有两三部,许多人家土豆不种了,大酱不做了,咸菜、酸菜不腌了,现吃现买,图个省事和新鲜。来客人直接上饭店,涮锅子、吃海鲜,追求绿色食品,已成为现代农民的新时尚。下地干活骑摩托,出远门儿打出租,小孩玩电动玩具,看数字电视,想和远方的亲人见一面,打开电脑就视频……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上世纪50年代末儿时流行的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农村的生活已超越那时梦想中的几倍了。我想:再过30年,我们的小屯儿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可真是改革开放30年,农村旧貌变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