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穷,一年到头全家8口人能吃饱肚子就很不错了,至于想吃点额外的“好东西”,只能是奢望罢了。即使吃上一点儿,那也是妈妈的偏爱。那时年龄小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和大人的艰难,一到夏天,就盼着屯子里来卖“东西”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的物质生活不是十分丰富,所谓的“好东西”,无非就是二分钱的大块糖、三分钱的冰棍、五分钱的汽水、八分钱的糖葫芦等东西。
每有推车的小贩在屯中出现,我们一大群孩子就像“追星族”一样围在车旁,叽叽喳喳地发表着议论:冰棍凉不凉、汽水好不好喝、大块糖甜不甜……盼着奇迹出现,能亲口尝一尝。买是不可能的了,用妈妈的话说,“鸡屁股抠出的钱还留着上学用呢”。小贩又不发善心,所以我们每次只能强忍着嘴馋和欲流出来的哈喇子,用目光把卖“东西”的人送出屯。
记得是10岁那年,姐姐领着我去公社看运动会,那时运动会的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一样。大人们关注的是比赛,孩子们图的是热闹。几个小伙伴追逐着、嬉戏着,在人群里穿来穿去,在卖“东西”的小贩跟前跑来跑去……天越来越热,口也越来越渴。“姐,买瓶汽水吧,就五分钱!”拉住姐姐的衣角,我不住地央求。“不行,五分钱还能买仨本呢,渴了喝凉水去。”听着姐姐的“指示”,我只好悻悻地到水井旁狠狠地喝了一大瓢凉水。
希望破灭了,汽水是喝不成了。无聊的我边走边用脚踢着地上的空汽水瓶和瓶盖,发泄着对姐姐的不满。看着地上散落的瓶盖,我突发奇想:“喝不起汽水我捡瓶盖”。说捡就捡,于是就忙乎开了,从地上爬起蹲下,从人群钻进钻出。顾不得脸上的汗水,顾不得地上的灰土,本来已打着补丁的两个膝盖又磨出了口子,地上的瓶盖越来越少,衣服兜却渐渐地鼓了起来……心里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好像比赛拿了名次一样。回到家,开始了我的创意,把捡来的瓶盖洗净,用七彩小蜡笔把瓶盖涂成不同颜色,又找了一根铁线,把瓶盖一个个串起来做了个大花环,很骄傲地套在脖子上向小伙伴们炫耀。我那时个子小,花环又做得太大,套在脖子上走起路来直撞大腿,哗啦哗啦直响,常常逗得大人们哈哈笑。现在回想起来,大人们的笑声里多少有些苦涩与无奈。这个大花环被我一直保留好多年,直到1985年升入初中后,才被妈妈当破烂儿扔掉。
30多年过去了,如今女儿已和我当年一样大了。每每看到女儿换着样喝着各式各样的饮料时,心里真的为她感到高兴,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没有喝不到的,就怕想不到。但又何止是喝的呢?吃的、穿的、用的、住的、行的不都这样吗?几乎有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捡瓶盖已成历史,瓶盖做成的大花环也将永远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当中。记忆有时是苦涩的,也使我和一样年岁的人们更珍惜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甜蜜,充分享受现在生活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