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农业标准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七;绿色食品总量五百五十万吨,列全省第一位;寒地黑土品牌获中国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奖和政府贡献奖
东北网绥化4月14日电这些天,北林区秦家镇的农民累并快乐着,他们在一栋挨一栋的高台塑料大棚里忙活着,两段式水稻秧苗在精心侍弄下长势喜人。他们说,去年建的83栋育秧大棚和今年新建的50栋育秧大棚,再加上40余公里长的硬质化渠系,为实现河夹信子片水稻优质高产上了“双保险”。
这里是去年辟建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秦家水稻改善项目集中示范区,也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缩影。我市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草食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也是首批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
我市按照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省委要把绥化建成全省“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有利机遇,从打造寒地黑土品牌新优势入手,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破题,从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入手,大力推进农业设施化、产业化、标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在,具有绥化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85%。我市引导农民和企业在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中执行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和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使粮食和食品的安全、健康概念长入寒地黑土核心区,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效益。
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沃土工程和黑土保育工程,推广深松整地和秸秆、根茬还田,过腹还田等工程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全市优质粮食面积发展到185万亩,比上年增加了100万亩,粮食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70.7亿斤,在全省14个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中我市就有5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得到广泛普及,玉米、水稻、大豆等15项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推广面积达5200万亩次。全市发展种植业科技园区103处,新建标准化畜牧渔业养殖示范园区13个,专业化养殖小区120个。
寒地黑土品牌成为农业的重要引领。2007年,我市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突破1200万亩,有机食品面积发展到12.9万亩,种植业无公害食品面积实现全覆盖,绿色食品总量550万吨,占全省第一,8大系列、155个品种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寒地黑土证明商标。我市还以全新的市场营销机制和形式开拓国内外市场,使寒地黑土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走进国内外大中城市、走上市民的餐桌。在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寒地黑土绿色物产营销体系,国内大中型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及配送中心、连锁专卖店和销售网点发展到750个。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注册成立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经销公司,寒地黑土商标已在全美注册,40多种农产品和山产品获得美国市场准入认证,18种绿色食品农产品通过日本粮食和食品的安全检验,寒地黑土绿色食品远销36个国家和地区。寒地黑土品牌获中国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奖和政府贡献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较大提升。2007年,全市投入农业基础建设资金13.8亿元,新打抗旱井6618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0万亩。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1000万亩,肥料利用率达到13.6%。近两年,我市在省里的帮助下还建立了194个农机作业合作社,使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7%。促进了深松整地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随之出现了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产业化经营迈上更高层次。2007年全市新上续建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4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01家,各类产业化组织发展到39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加工企业和农户共同分享“风险共担、利益共沾”带来的丰厚回报。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36.2亿元,粮食、乳品、生猪、亚麻加工转化能力分别达到680万吨、70万吨、550万头、10万锭。农业产业化使我市农业走上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品牌扩市场、产业增效益的发展之路。
我市充分依托省农大、省农科院、省商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成果、资源等优势,以市院共建、市校共建为基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全市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到目前,全市建立起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13个、县级20个、乡级160个,标准化示范园区面积发展到11.4万亩,辐射带动1800万亩,带动农户85万户。今年2月13日,市区共同举行了绥农科技园引带北林区现代农业建设启动仪式,北林区作为绥农科技园的首家引带单位,确定了绥兰、绥望、绥北、绥东、秦三5条沿路科技示范带,计划在19个乡镇建设以新品种展示、单项技术综合组装和省农委提出的标志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5个区级农业示范园区、21个乡级科技园区和20万亩示范田,集中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模式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强示范引带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