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3月31日电“从去年入冬我就没闲着,镇上养鸡场的鸡粪都让我包圆儿了,这不,还在紧着忙呼呢!你说买化肥啊?不急,反正也用不了多少。”57岁的宋树良突突地开着四轮车,乐呵呵地和记者搭着话。这是3月19日,记者在北林区双河镇采访时的一个镜头。
多年来,农民备春耕化肥是重头货,而双河的稻农为啥如此不慌不忙呢?今年初,双河镇的近百户稻农自发成立了绥化市特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就是高级农艺师、世界上最高纬度的香稻绥粳4号发明人苗永增。这个合作社是依托苗永增的绿特稻研究所进行科研开发、合作社农民统一种植、嘉香米业公司加工销售,集科研、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合作社里分工明确,苗永增负责科研开发特稻品种,孔庆洲负责种植技术,王永增负责生产技术,刘全负责积肥,积肥攒粪等出工的活儿都由合作社的农民承担,他们称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合作社“四巨头”开会,你一言、我一语地开了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讲求健康、营养、安全、绿色还要环保。”“现在社里农民积肥的热情很高,一些看小牌的村民笑话说他们不猫冬不会享福,现在化肥价高,寻思着刨点鸡粪上地吧,早让咱合作社的农民包了。”王永增从小爱动脑筋,就爱鼓捣个机器,他还自行研制了制肥机和播肥机。
在一家米厂的场院里,一台带滚筛的网状圆筒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匀速地转动着,两个农民挥锹往圆筒里撮肥和草木灰,随着滚筛的转动,粉末状的肥刷刷倾泄而下,另外两个农民把已成粉末状的肥扬向一旁的肥堆上,口中念叨着:“这肥,闻着臭,是个宝啊!”场院里堆肥足有200立方米。
在农民宋树良家的地里,细细的肥料正从播肥器中比较均匀地播下,洒进已翻好的地里。
苗永增说:“合作社现有农民的承包地有200公顷,今年使用有机肥的达50公顷。使用有机肥得给地一个适应过程,我们制定了一个规划,利用3年时间逐渐减少化肥使用量,最后达到完全采用有机肥,种出真正绿色的有机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