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区工业化发展纪略
绥化,传统农业大市。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草食畜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耕地2160万亩,居全省第三位,粮食总产量、绿色经济总量、畜禽饲养量分别占全省的1/5、1/4和1/4。全市总人口568万,其中农业人口419万。继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授予“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之后,去年底又开始建设“中国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市”,打造全国绿色农业发展领域的“唯一”。
如此殊荣的取得,缘于做大做强农字,放大放活优势,一以贯之地走“农区工业化”之路,从而变基础为积蓄,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加快实现了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进而向新兴农产品加工重镇的历史性跨越。
(一)
如何加快农区工业化的进程,尽快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成为经济优势,使特色经济尽快发育成优势经济,已经成为农业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年,省九次党代会召开,提出加快构筑区域特色经济竞争新优势。新组建的绥化市委班了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主攻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在加快发展上解放了思想,统一了意志。胡世英书记在全会报告中提出“扩充工业实力,做大绿色产业,搞活商贸流通,强化科教支撑,推进开放升级”的三十字总体方略,强调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狠抓六个规模推进,实现六个总量扩张,加速构筑六个新格局。规模推进思想的提出,使全市上下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产业建设、招商引联和中心城市发展上来,继之而来的2003年也被市委确定为“规模推进年”。
在六个规模推进之中,第一个就是工业的推进,工业被摆在“主导”的位置。如果说六个规模推进推出了速度,推出了总量,推出了经济发展新优势,那么首先推出的就是一个加速扩张的工业群体,一个骨干牵动、大强小活的“1+4”工业格局,一个强工富农,城乡互动的项目体系。各地围绕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搞农产品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大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纺织和农用工业竞相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逼近10亿大关。工业,即使在一个特殊困难的历史关头,也没有被忽略和淹没。这是农区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态势所规定的必然走向,也是绥化人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和准确把握。
(二)
在一年半左右的规模推进实践中,项目,以其重要的抓手作用和支撑地位,日益引人注日。“市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抓项目,就是抓产业,抓财源,抓新增长点,就是抓第一要务”,已经成为共识。
市委一届十四次全会确定把项目开发建设作为规模推进的深化和发展,作为今后一抓几年不变的工作主线,作为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于是,加快工业项目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又成了项目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产权制度改革、传统产业改造、结构优化升级、食品产业链打造、优势品牌创塑等一系列难点问题,全市上下倾心尽力,攻坚克难。到2005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和续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76个,是1998—2002年5年间开发建设项目总和的1.5倍。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外来投资和农产品加工制造为重点的开放式产业格局初步拉开,绥化人已经找到了借助市场化手段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绥化经济结束低水平徘徊局面,具备了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工作基础和思想基础。
继专题研究哈尔滨“龙头”问题之后,自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省委调研组对绥化进行深入研究,意在帮助绥化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板块,防止黑龙江中部“塌陷”。借助省委常委现场办公会的有利契机,绥化人认识到,一个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到来。按照省委部署,市委确定全市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四大战略重点是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外向化。工作抓法路数是项目“五个一”机制和大事大项责任制。
在以项目开发建设为重点的大事大项推进落实的强力牵动下,到2006年末,绥化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等10项指标,有8项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有5项增幅在全省位居前列,有3项增幅创历史新高。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3%,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6%,增幅进入了全省前4名。
(三)
农区工业化,带动了产业化,推动了城镇化,托起了外向化。
全市已形成玉米、乳品、大豆、水稻、生猪、肉牛、肉羊、大鹅、马铃薯、酒饮、烟草等十大产业链。各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74家,带动种植业基地1300万亩,参与农户65万户,户均增收900元。
中心城市建设粗具规模,“三区”框架已经确立,新型工业城市、绿色生态城市、现代商贸城市的全新定位逐步体现,2007年城区道路等市政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被冠以寒地黑土的绥化黑土地知名度美誉度大增,各级各类“之乡”声誉鹊起,中粮、伊利、贝因美、天农、嵩天等一批实力集团纷纷挺进,“寒地黑土”被评为中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经验荣获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省委书记钱运录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我省要努力打造五大经济板块,绥化承担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体现了省委对绥化多年来一贯发展思路的高度认可,体现了省委对绥化未来发展的信任和期望。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绥化代表团会上,新任省长栗战书认为绥化加快发展有机遇、有潜力、有条件、也有信心。他要求绥化立足农区实际,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具有农区特色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绥化市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到2010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124.9亿元,占生产总值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1.4亿元。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机械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8%、18%、15%、15%和15%以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2%。到201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5户……
农区工业化之路前景一片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