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发展,和谐绥化最强音
http://suihua.dbw.cn   2008-01-22 13:12:48

  “要把我们抓经济发展、抓项目建设的成果,进一步体现在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提高上。各地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在致力改善民生上狠下功夫。”

  1月11日,市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聚焦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市人民的福祉奋斗着。

  刚刚过去的2007年,绥化人的幸福感倍增。

  农民的生活是幸福的。

  去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仅抗旱水源井就新打6600眼,虽说去年大旱,粮食总产却实现85.35亿公斤,人均纯收入3181元。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平平坦坦的3741公里通乡通村公路建成了,那是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全市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897处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46处,放心水流进了千家万户。全市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22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535个。

  农村有线电视接通率64%,农村住房砖瓦化率53%,新型合作医疗参合279万人,覆盖率100%,农村合作医疗成为农民看病就医的可靠保障。

  “万名妇女解困”工程,使农村3万贫困妇女实现脱贫。

  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在提升。

  道路问题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市区确定并实施31项道路建设工程,同时建设了与道路相配套的排水工程和亮化工程,使30万城区居民畅通出行。

  绿色是和谐人居的永恒主题。绥化市热电联产项目的上马,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市区居民的供暖问题,而且净化了城区空气,绥化的天更蓝了,雪更白了,空气更清新了。

  文化体育场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的坐标,它的建设带动了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实现了承办国家级赛事的梦想。体育场馆战时应赛,平时还可为经济文化事业搭台,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和各种经济展览会、博览会,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与此同时,依托市体育场,绥化市公益体育篮球网球俱乐部、银星乒乓球俱乐部、绥岳武术俱乐部也相继投入使用。

  大大小小的项目,在绥化大地上生根开花,从而拉动了就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得到提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一帮一”、市区“四个万家”等扶贫解困工程使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

  今天的绥化市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日渐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正在隆起,绥化人更添了一份对家园的自豪和热爱。

  2008年,市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将发展和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安居乐业,市民百姓心中的愿望。今年,市本级将力争使房基塌陷、住房简陋、排水不畅的困难家庭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改造棚户区住房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全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力争达到商品房开发面积的20%。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才能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政府想着百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帮扶和援助力度会越来越大。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增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扎实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城镇养老保险、优抚对象保障等涉及民生的重点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政策,让城乡适龄学生公平享受受教育权利。在抓基础教育的同时,抓好技能培训,多培养技能型人才,有一技之长,才是生活之本。

  发展,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 蔡平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