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月17日电1月10日中午12时许,记者走进兰西县兰河乡红堡满族村包家窝棚屯农户齐洪波家。这个时间正值村里的水处理站供水的时间,见有客人来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到自来水龙头下面接了一碗清水,笑着端上来:“看我们现在喝的水可清亮了,喝口又甜又凉……想想过去喝又苦又涩又腥的红水,现在大伙儿真是享福了……”兰西县以工代赈办公室负责人畜饮水项目的副主任孙喜民介绍说,去年,县委、县政府把人畜饮水安全确定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要求全县上下特别是相关部门要紧抓不放直到见效。他们全年共争取资金550万元,对32个饮用水部分矿物质超标的村的饮用水进行处理,保证了这些地方的16262人喝上了“放心水”。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致,兰西县部分乡镇的人畜饮用水中的矿物质超标,给当地的人们生产生活特别是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其中呼兰河以东部分乡镇水中铁、锰含量超标,以西部分乡镇氟含量超标,特别是兰河乡红堡满族村等地饮用水中铁、锰的含量比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超出91.5倍和47倍。当地群众深受其苦,喝这样的水,人的皮肤都相对比较黑,即使烧开了也是红色,用它焖大米饭都成了红米饭。用这样的水洗衣服,特别是洗白衣服,晾干了就成了花衣服……更可怕的是吃这样的水时间长了,容易患上肠道疾病。村卫生所所长赵宝瑞告诉记者,人畜饮用水安全工程在村里建了水处理站后,村里的肠道疾病患者大大减少了……同时在呼兰河以西部分乡镇,由于人们长时间吃氟含量超标的水,很多人都长着一口大黄牙……改善水质成为这些地方群众迫切的需要和愿望。
农民们的引水安全,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水质有问题的乡镇调研,最后确定由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和县水务局分别负责这些乡镇的水质处理和改善工作。
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利用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20万元,从广西购进了除锰砂,在每个村的水处理站设置了三级过滤罐,使经过3次处理后的水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这样,包括红堡满族村在内的12个村的5462名农村群众彻底告别铁、锰含量超标的红水。而对于呼兰河以西部分乡镇,县水务局积极向省水利厅和国家水利部争取资金和项目,通过打深水井的办法,使当地农民由原来的吃地表水改为吃深层地下水,把氟含量降到可饮用的标准。今年,他们共争取资金330万元,打深层水源井20眼,受益人口10800人,覆盖20个村。
相关链接
以工代赈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是指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目前,我省被确定的14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每年都能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到一定数量的以工代赈资金和项目,兰西县是我市唯一的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去年年初以来,他们已争取到1039万元的国家和省里的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