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院子中成堆的玉米,北林区东津镇建国村的农民张士国特别开心。2007年,他试用了一位老人研究的玉米叶面肥,没想到不仅一公顷地减少了50%的化肥用量,少投入300多元,而且单产量也提高了,一公顷玉米竟收获1.2万公斤,这是以前根本想不到的好事。张士国激动地表示:2008年开春,一定还继续使用老人的叶面肥。
这位老人名叫吴英,1981年从原绥化市二轻局退休后,抱着“我得干点儿什么”的想法,走上了科研之路。“想想这二十六七年走过的路,真的很不容易。”2008年1月4日,当记者走近年已八旬、身子依然硬朗的吴老时,他这样概括了自己的科研经历。1981年,吴老告别了“铁饭碗”,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55岁的他不甘心过那种和一群老友打扑克、摸小牌的悠闲生活,毅然选择了在岗时就喜欢的技术钻研。
从1981年到1984年的3年时间里,他先后研究了人工牛黄、骨制活性炭等5个项目,最后都因经验不足或无市场前景而放弃。1985年初,他走进一家化工所的大门,从此和促进农作物生长与根系发达的研究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至1987年,他先后做了318次试验,虽然试验每每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后悔和放弃。1987年3月8日,他的“最后一次”试验终于成功了,看着多年研究的第一个成果———生根水剂,他激动得哭了,多年的艰辛瞬间变得无足轻重。为了在试验田里找到数据,他又开始奔波于田间地头游说和实验。从1987年到1994年,他在10多万亩的地块里做了试验,积累了10余万字的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自己产品主要元素由10个碳分子、8个氢分子组成的原理,将其命名为“108生根宝”。
1993年,他跑到铁力市桃山镇,在那里创建了桃山植物激素厂,在铁力市他得到了有关省市领导和部门的支持,1995年,他的铁力市桃山植物激素厂正式投厂,他研制的“108生根宝”由试验品正式转为为民造福的科技产品。
生在黑土地,就要回报于家乡,带着对绥化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吴英回到了家乡,在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三发村建立起力多农化有限公司。如今,吴老的研究成果已经有5项转化为实实在在为农造福创富的力多丰系列产品,玉米叶面肥、水稻壮秧肥、水稻有机液肥等等产品正在为农民的增收发挥着作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说起科研,八旬老人吴英并不因艰辛而后悔,他很高兴自己“用技术为农民创富”的梦想在科研中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