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保安的明水农民侯小明算了一笔账:一个月工资1300元,年收入超过1.5万元。2007年,和侯小明一样外出打工的明水农村劳动力超过5万人,务工收入达3.2亿元,人均创收6000多元。
过去,明水农村传统生活状态一直是“两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七个月干闲”。全县农村劳动力达11万人,只有把大量富余劳动力从土地和种植业中分离出来,外出务工,才能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明水县组织人员深入农户,向农民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组织劳务输出带头人蔡文权、返乡创业典型杨朝江、土地集约经营大户刘永孝等典型组成劳务经济报告团,深入乡镇举办专场报告会。
外出打工的农民腰包日渐鼓了起来,房子盖漂亮了,生活更宽裕了。如今在明水县,外出务工一年以上人员已占到输出总数的近50%。由“候鸟式”输出转为常年输出,有相当数量的农户举家迁入城市。
一个初中毕业生,打工3年挣了10万元。这是明水县双兴乡农民赵德军在大连做电焊工的收入。
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外出求职成功率不高,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一直是制约农民劳务输出的重要原因。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从2005年开始,明水县设立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统筹组织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基地从2006年的2个发展到111个,有近30个工种。3年来全县通过各种途径培训的农民超过5万人。
明水镇向阳村原党支部书记蔡文权。2001年去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郊区种植蔬菜,经过他的帮带,村里有130多人在俄罗斯从事蔬菜生产,并成立了国外第一个劳务党支部。现在,明水县在埠内外建立党支部264个,建立了稳固的输出基地78处。
明水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方式,悄然实现了由“游击队”输出到“集团军”输出的转型;2006年全县有近80%的务工者通过亲友、熟人介绍;2007年只有25%的务工者通过亲友介绍,近50%的务工者则是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去的。
培育劳务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依靠品牌促规模,是明水县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一大亮点。明水县每输出一名保安,每年净挣工资6000多元,相当于一公顷大苞米的收入。
目前,北京“明水保安”、绥芬河“明水的哥”、哈尔滨“明水家政大姐”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劳务品牌。2007年,明水又打造了汽修工、缝纫工、焊接工等劳务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