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草而迁徙”,这是对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的形象描述。千百年来,祖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寒地黑土绿色使者”赵玉明是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走近蒙古族的。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包头、呼兰浩特、乌兰浩特都留下了“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的踪影。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离绥化较近的一个民族,绥化市的大街小巷都能觅见蒙古族餐饮的影子,绥化人的饮食上也多少受蒙古族的影响,比如人们爱吃的火锅、手把肉、羊汤都是地道的蒙餐。还有滕格尔演唱的,深受绥化人民喜爱的蒙古族歌曲《蒙古人》、《天堂》等,无不说明蒙古族是离绥化人很近的一个民族。
这些只是赵玉明对蒙古族的初步了解,走近蒙古族,才对这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史料上说,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铁木真——成吉思汗。他在各家族的支持下,发展生产,扩充武力,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带领着蒙古骑兵东征西讨,把蒙古汗国的疆界不断扩大,发展成一个跨越亚欧两洲的大帝国。他的孙子忽必烈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元朝。这是蒙古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在金秋时节,在鄂尔多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在赵玉明父子走进了洁白的蒙古包。
热情的蒙古族同胞巴音告诉赵玉明,“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用柳条交叉编结而成的“哈纳”架好,再架上顶部被称作“乌尼”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前后也就两三小时,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牧民居住和使用。
赵玉明看到,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蒙古人的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热情好客的巴音将美酒斟在银碗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从中国寒地黑土绥化来的远方贵客赵玉明,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赵玉明虽开车不能喝酒,但也按着蒙古族的习惯接过酒碗,然后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巴音一家的满腔热情,让赵玉明父子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蒙古族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是赛马,歌唱的是骏马,跳的舞是《牧马舞》、《马刀舞》,连最有名的乐器也叫马头琴。因此,人们也把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崇尚白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吉祥。因而把阴历的头一个月,称之为“白月”。逢遇喜事,他们总喜欢穿白色蒙古袍;吃“白食”(奶食的蒙语称呼):既有用洁白的奶汁制做的食品,像白油、奶酪等,又有用羊油炸的果子。白色在蒙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亲人远行,惜别贵客,他们还要抛洒乳汁祈求平安。住的是雪白的蒙古包,铺的是雪白的毡子,蓝天白云下放牧的是白色的羊群。“从 文学作品和蒙古口语来考察。白色也成为蒙古语中用从正面肯定事物性质的标志”。例如蒙古语中的“大福大德”、“崇高的工作”、“纯洁的心灵”、“正大光明的事”、“无邪的思想”等语汇中均有白色一语做词根,以象征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正直和美好。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信奉喇嘛教。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始于元朝。明代,喇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的传播,得到明朝统治者的鼓励、扶植,清代,在漠南新建了许多寺庙,僧人剧增。这样,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便成了各地的喇嘛寺院。他们的宗教生活,除了在家中敬佛、祀佛外,每逢庙会,必定参加。届时,还将举行隆重的跳鬼活动。祭敖包庙会也是蒙古族每年重要的宗教活动。
蒙古民族的节日,是蒙古民族风俗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那达慕大会,常在水草丰茂、畜群肥壮的盛夏或秋季举行。大会期间,除开展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外,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祭祀时喇嘛们还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祷神灵保佑,祝愿人畜两旺。除白天举办歌舞表演外,夜幕降临,人们便在辽阔的草原上围着篝火,伴随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的节拍,通宵达旦,彻夜不停地、欢快地歌唱,尽情地跳舞。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