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记者来到海伦市双录乡双录村,在这里,可以看到街道整齐平坦,两旁绿柳成行,农家的小院垒起半米高石墙,把小院装点得整洁干净,呈现出一派富足的田园风景。
过去的双录村可不是这个样子,是有名的穷乡僻壤,要说偏僻它离海伦市里只有30多公里路,但要说穷却是一点不假,而且这个村确实就穷在了这条道路上。
交通不便,使双录村粮食外销成为严重问题。本村出售的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每公斤价格比外村低三到五分钱,而购买生活日用品,却要比外村贵一成以上。
不修路,没出路;要修路,都打怵。村路共15公里,至少要10万元,如果都把费用摊到村民身上,修路根本就没有指望。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双录村一方面取消了招待费、会议车,以减少开支;另一方面依靠发包机动地和苗圃、卖树苗进行积累。这个村有300多亩机动地,经过村里研究决定,不管“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谁种地谁都得掏钱。仅机动地发包,让村委会一下子就有了8万元资金。前几年,这个村在荒山荒坡种树500亩,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他们通过卖树苗又筹集了一些资金。这些钱只够路基和用料钱,要修好路还得筹劳。村里又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发动村民出工,村民个个摩拳擦掌,要修就好好修,用工我们出,谁出谁受益。
砂石路通了,就像打开了致富的大门,粮食运出去了,能人走出去了,眼界开了,观念新了,门路来了,招术多了,双录村变成一池活水,双录村真的大变样了。
如今,这个村人均年收入比修路前增长了4倍多。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走在双录村的街路上,会看到有村民坐在街边下棋,有的村民伴着优美的音乐扭秧歌。小村的美,也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笑开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