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据资料显示,这是仅次于美国西南部号称世界第一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它位于云南省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雪水聚集成溪,溪流相汇成河。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因江水深黑,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把它称为黑水河,往东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于贡山县齐那桶涌入怒江,当地的怒族称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汉译为江,含义为怒族人居住区域的江,故名怒江。一个民俗风情独特、神秘古老的民族——怒族就生活在这里。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7123人,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 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僳语。
“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绿色使者赵玉明到达怒江是七月下旬一个多雨的季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外宣办主任扬宏斌热情接待了来自绥化市的远方客人。
对于这个有些陌生的民族,杨宏斌是这样介绍的: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由于这里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给怒族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重困难,致使其社会发展相当迟缓。以花木枯荣为时序、靠结绳刻木传递信息、以刀耕火种为耕作方式等许多人类远古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仍能时时映现。新中国成立后,勤劳勇敢的怒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与大自然搏斗和抗争,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不断改变着历史,创造着新的明天。
怒族同胞和富益现任怒江州人大副主任,他不但在赵玉明带去的《中国民族分布图》上怒族所在的位置签上了自已的名字,还详细介绍了怒族一些鲜为人知、有些神秘的风土人情。
怒族的“千脚落地房”也许是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住房,而且一天就可以建成一个。
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 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房”。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 ,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设施。
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整个怒江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两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
溜索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即成溜索。人们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溜板是长4公分,宽约2公分的槽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使用时将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板,即可以顺势滑下。
怒族人民发明和使用溜索,据说最早是看见蜘蛛在树间织网、来回爬行而受到启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今怒江上已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桥梁,但溜索这种传统交通工具仍然横亘于怒江之上,不过,危险易断的篾索已被坚固而且带有滑轮的铁索所取代了。
怒族人过“鲜花节”也是很特别的。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贡山怒族群众都要欢度盛大的传统节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节日这天一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
饮酒是多数少数民族的民俗,也是待客的必须品。怒族的“同心酒”让人倍感亲切。
在怒江州正赶上晚间,因不开车了,怒族同胞便用怒族特有的“咕嘟酒”招待“寒地黑土绿色使者”赵玉明。怒族同胞将远方客人赵玉明视为知已,与他喝起了“同心酒。怒族同胞与赵玉明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一饮而尽。
置身于这种情深意浓的场景,平日滴酒不沾的赵玉明,也难以推脱。怒族同胞说,只有喝了这“同心酒“,才算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图为怒族同胞和富益在《中国民族分布图》上怒族所在的位置签上了自已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