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2923万人。
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1960年统一定名为普米族。90%的普米族人口居住在云南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
据普米族传说和史料记载,普米是古代羌族的一支遗裔,最早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四川边沿一代过着游牧生活。汉唐之际,他们曾生活在四川邛崃山脉以西,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广阔地带。后南迁到九龙、越西、冕宁、西昌一带,元世祖征大理时,随之南下进入云南,最后定居于滇西北地区。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说属藏语支),有两个方言区。各地普米族的语言差别不大,基本可以通话。无文字,通行汉文。少数普米族地区有原始的图画文字,但只有巫师能用以记载宗教仪式等,故流传不广。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因而传入了藏文经典。该族的喇嘛和巫师普遍把藏文作为书写的工具,有的曾用藏文音标拼写普米语。
普米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内容广泛,诗歌、传说、故事、寓言、雕刻、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叙事诗《白狼诗歌》三章历代传颂,享有盛名;还有记载普米族传统习惯法规的《古利歌》,属于宗教方面的《请神歌》等世代传唱。能歌善舞的普米人最流行的交谊方式是“对歌”,无论婚、丧、节庆,都要“对歌”,其内容涉及宗教、生产劳动、婚、丧等方面,多为叙事。
在美丽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绿色使者赵玉明走近了路边上的普米族的村落。
这是一个建在有松林的半山缓坡地带的村落,村里有二三十户。另一个村落离这并不远,可以望见村落里的炊烟,可以听到鸡鸣犬吠。
走进普米族的木结构住房,赵玉明发现墙壁用直径12厘米左右圆木重叠垛成,木板铺成人字形双斜面屋顶,屋顶木板可拉动的两块又称“滑板”,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根大方柱,叫“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普米族同胞告诉赵玉明,这种住宅当地俗称“木楞房”或“木垒子”。房屋一般分为二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屋内设火塘,普米人也叫“锅庄”,周围是卧铺,后方安有神龛,称为“宗巴拉”。这里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这里烤火、做饭和睡觉,也在这里进行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室外悬挂牛羊角或老鹰头颅,用以避邪和祝愿牲畜兴旺。
提起普米族的节日,这家的主人便说到了“转山节”,这是普米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普米族的传说中,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个叫“甲双巴拉”的山神那儿去打赌,如果哪个地方的山神赌赢,哪个地方的百姓就会丰衣足食;如果赌输了,这个地方的村寨就不得安宁了。为使本地山神能够取胜,当日人们一大早就上山烧香磕头,护送山神去打赌,祝贺山神凯旋而归,由此形成了普米族的传统节日“转山节”。
转山节的当天,人们以村寨为单位,带着苏里玛酒、牛奶、祭祀面、祭文、纸幡等祭品,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前往约定的山头过节。途中每人都要认真地洗一把脸、喝几口清泉,称为“过水”;要燃起香火绕身拂过,称为“过烟”。到达山头后要举行隆重的传统祭祀仪式,朝拜山神。入夜后,人们还会在山头燃起篝火,跳起民族舞蹈,彻夜狂欢。
普米族的婚姻是很特别的,多数为父系家庭婚姻,但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由于和摩梭人杂居,仍有少数保存着一种与母系家庭相适应的“走婚”习俗,表现为男女不婚不嫁,夜晚男子入女家过偶居生活。
其它地区的普米族青年男女一旦相许终身之后,父母不加干涉,并为他们积极筹办婚礼。由于普米族能歌善舞,因而其婚礼自始至终都是在歌声中进行,十分别致而隆重。在举行婚礼的前夜,新娘的家族及亲友围坐在木楞房内的火塘旁,边喝芳香的自制苏里玛,边听“出嫁歌”。第二天早上,特请一位妇女给新娘梳妆,歌手们高唱“梳妆调”,赞美新娘的贤良,颂扬新人装束如仙。当接亲的队伍到来时,新娘家早在门前用青松翠柏枝叶塔起彩门,门上悬挂两块红布,阻止接亲队伍进门。双方对唱“认亲调”,只有男方的歌手唱赢挡门的歌手后,才能去迎新娘。当新娘家摆上果品、斟上酒时,新郎家的歌手唱起“果碟调”,新娘离开自己家时要唱“离娘调”。
普米族的婚礼中,尤以“锁媒人”为新奇,新娘被送亲客簇拥上路,媒人却要锁在一间屋子里,与陪锁着的女方歌手对唱“锁门调”、“开门调”,媒人唱赢了,方能开锁放行。接亲人一路上要受多次阻拦,双方展开热烈的对歌。
到新郎家后,男方家唱起“迎亲歌”,新娘家歌手还要唱“送亲调”。新郎迎接新娘进屋后,双方在火塘下方叩拜祖先,然后由一位老人给夫妇戴上红色脖线,并唱“祝福歌”。
图为普米族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