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地,刘三姐的歌声便在“寒地黑土绿色使者”赵玉明耳畔回响。因为赵玉明了解壮族正是从这位令壮族同胞骄傲的歌仙开始的。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为15489630。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基础上创制过土俗字,但不规范。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壮族多使用汉文。
壮族也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万年以前,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宋朝以后,又以“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更加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精神风貌。1958年3月15月,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壮族人民爱唱歌,壮乡有“歌的海洋”之称。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剧《刘三姐》便活现了她用歌曲斗倒恶霸和秀才的故事。刘三姐以歌代说,她的歌脍炙人口。走近壮族,赵玉明选择了走近刘三姐的故乡——宜州。
“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使者的车在桂北的大山中行驶,高低不平的蔗林和金黄的稻田,给夏天增添了几许成熟的韵味。田野和岭地上的人们怡然的忙着收成。或远或近的青山,带着薄汽润衬的朦胧,颇显一种小家碧玉的景象。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宜州就在这如画的山水之间,这是一个文明遐迩且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奇山秀水的名城。宜州市之所以小有名气,不仅是因为她建制的历史可追朔到2100多年前的汉朝时期,还在于自古以来宜州就是桂西北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赵玉明走近了刘三姐曾生活的地方,只见一座座小山写满了绿意,黛青色的岩石显出了健美的实体。江水如同一条青绿色的腰带款款绕在山的身上,岸上郁郁葱葱的竹林更摇出了小龙江的妩媚多姿。透过变幻的水雾,迷蒙中看到一个洁白的仙女在放歌,这就是鱼峰山,传说是刘三姐升天成为“歌仙”的地方。虽然眼前只是刘三姐的石雕像,但赵玉明仿佛听到了她正站在下枧村动影的江堤边,站在青纱帐般的山岭上唱着山歌:“嘿……山歌越唱人越开/高山岭顶种芝麻/竹子当收你不收/江水越滔越有来/任凭雨打与风刮/笋子当留你不留/山歌好比龙江水/做人要做芝麻样/绣球当拾你不拾/前浪推去后浪来/莫学茄子暗开花/空留双手拾忧愁……”
行走在广西壮乡,赵玉明处处可以体验到壮族人民真的爱唱歌。在桂林漓江边,在南宁,刘三姐的歌声随处可以听到。
都安县委宣传部壮族同胞韦莹介绍说,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初三,方圆数百里的男女青年都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一方,对唱山歌,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使美丽的壮乡成为歌的海洋。“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原来,刘三姐离我们并不久远,因为她是宜州精神和特色的象征,也是广西人文精神的象征。刘三姐是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壮族民间文化的先锋。流连在刘三姐的家乡,领略的是那山水梦幻,歌海如云的人间仙境,游走在如诗如画的桂西北民俗风情之中,你会领略到壮族歌的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