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科教新闻 正文
李兆麟西征白马石
http://suihua.dbw.cn   2005-07-27 11:35:16
 
  编者按
 
  60年前,黑土地上一曲曲不朽的民族壮歌,谱写了抗联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光辉篇章。
 
  60年后的今天,时光可能冲淡了人们对那场战争的悲痛,但却洗不去人们对抗联英雄的记忆和缅怀。本报从今天起,推出“黑土地上不朽的壮歌”专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让我们和千千万万的读者一起,铭记60年前发生在黑土地上的炮火硝烟,铭记抗联英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铭记中华民族树起的永远丰碑!
 
  历史回响在黑土地的上空,让我们勿忘国耻;现实续写了抗联英雄的壮志豪情,使我们看到了黑土地上更美好的明天!
 
  绥棱县东北张家湾林场西1公里乡间公路的北侧,有一块突起的巨石,状似卧着的一匹白马,人称白马石。由
 
于它是在小兴安岭脚下,诺敏河的东侧近山地带,是入深山的主要标志,所以也成了东北抗日联军西征的主要会师地。1938年以后,北满抗联三、六、九、十一军三批西征队伍先后在这里会师,使白马石成为重要的抗联遗址,驰名中外。
 
  1938年6月初,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为粉碎敌人更加残酷的“讨伐”,召开了第八次常委会。会议决定,活动在松花江下游的东北抗联三、六、九、十一军除留守部队在原地坚持游击斗争外,主力部队在李兆麟的部署下,分批向海伦一带进行西征,以粉碎敌人对三江地区抗日部队的“围剿”,开辟新的游击区。
 
  李兆麟,1910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1932年入党,1934年后历任珠海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总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按照李兆麟的部署,1938年6月开始,北满抗联分三批向海伦一带西征。第一批和第二批西征队伍历经艰难险阻,于9月和11月到达绥棱的白马石,后集结于八道林子。
 
  两批西征队伍出发后,李兆麟为牵制敌人,做好留守部队的整顿工作。在下江地区又活动了一段时间,这时已经是11月,东北独有的严寒来临,可是战士们的冬装还没有着落,李兆麟派部队袭击了鹤岗市郊的一个日本仓库缴获了一些棉布和棉花,但战士们不会做。情急之下,李兆麟把战士夏凤林和李祥叫到宿营的木克楞大房子里,拿出一件夹祆和一条单裤,对他俩说:“小夏、小李,你们俩就按这个样子,给大家裁衣服。”两个年轻战士照样儿先裁了一条裤子。夏凤林说:“我们也不会絮棉花呀!”李兆麟说:“来,我教你们。”他边说边做教大家絮棉花。很快,一条棉裤絮成了。就这样,连教带学,足足用了一上午的时间,3个人终于做完了一条棉裤。之后他们又照着夹袄裁了一件棉袄,然后絮上棉花缝好了。下午,李兆麟把一些没穿棉衣的同志们召集来了,对大家说:“为了西征开辟新的游击区,同志们要自己动手把棉衣做起来。”经李兆麟这么一说,大家都拥挤着来找夏凤林和李祥做棉衣。就这样,很快做出了一些棉衣,解决了大部分战士的冬装。
 
  1938年11月初,李兆麟率领第三批西征部队从富锦出发。这时大雪已经覆盖了小兴安岭的山林,部队出发后,行进在百里不见人烟的林海雪原。严寒使战士们的手和脚都冻得破裂了,胡须和眉毛上挂着厚厚的冰霜。他们白天分成小部队行军,夜晚集中宿营。身上带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野果、野菜已被没膝深的大雪埋得严严实实,每天只能从倒木上找一些干蘑菇吃,实在没有吃的,饿得又受不了,就把皮带剁成小碎块煮了吃下去。一天,战士们在第二批西征部队的宿营地找到已经发了霉的马皮,战士们用火烧烤起来,那马皮发出刺鼻子的怪味,使人没有胃口,放在嘴里难嚼难咽,许多战士都皱起了眉头。李兆麟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为了抗日,我们必须吃下去。”他边说边津津有味地啃着那难吃的马皮,见此情景,战士们也吃起了那烂马皮。
 
  夜晚,部队在零下40多摄氏度严寒的森林里露营,战士们只好围着篝火,烤着湿透了的脚布和草鞋,烤着烤着就睡着了。有一位战士因饥饿和劳累一头扎到火堆里。当同志们把他拉出来时,这位战士已经牺牲了。此后,每当宿营的时候,李兆麟总是提醒大家不要靠火堆太近。当战士入睡后,劳累一天的李兆麟,却坐在篝火旁边,一面加柴,一面研究第二天部队的行动计划。英勇的抗联战士,在李兆麟的率领下,经过长途跋涉,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战胜了饥饿和严寒,终于在1938年12月底到达了绥棱县的白马石。
 
  部队转入到白皮营后,李兆麟派六军教导队队长于大发和许交通员来到八道林子,给六军三师师长王明贵送信,信中写道:“我带领的第三批西征部队已到达白皮营,火速送粮来,以解燃眉之急。”信中的每个字旁边都画着圈,表示焦急万分。王明贵立即集中30多匹马,驮着粮食送往白皮营。
 
  1939年1月3日早晨,王明贵在白皮营见到了疲惫不堪的抗联战士。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战士的棉衣全部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露出了棉花;没有穿棉衣的战士,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没穿棉鞋的战士,有的脚上包着马皮;没有帽子戴,有人在头上缠着好几层布。战士们正围着篝火取暖,见到王明贵来到了,立刻互相搀扶着站了起来,惊喜地欢呼:“三师送粮来了!”战友们拥抱在一起,苦痛而激动的泪水在这些坚强抗联战士的面颊流淌着。
 
  王明贵到密营里的一座木板房子里,看到里面躺满了伤病员。他们有的冻掉了手指和脚趾,有的冻坏了鼻子和耳朵。因为没有药,只能用旧布包扎着,伤势和病情正在恶化,有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有的伤员挣扎着坐起来,伸出肿得发紫的手和王明贵握手。几个病情严重的女战士也坐了起来,激动得流出了眼泪。王明贵在另一间板房子里,见到了李兆麟、雷炎、李景荫、于天放、张仲孚、高继贤等。王明贵几乎认不出来他们了,他们身穿破旧的棉衣,头发蓬乱,脸庞黑瘦,眼睛深陷。王明贵和他们一一握手,李兆麟第一句话就问:“粮食送来了吗?”当王明贵说已经送来了几千斤粮食时,李兆麟激动地说:“这回部队可有救了!你们辛苦了。”
 
  王明贵向李兆麟汇报了三师西征后的情况,请示了工作,离开白皮营,返回八道林子后方基地。为了帮助第三批西征部队解决一部分冬装,王明贵向三师的战士介绍了新到部队的困难。在那零下40多摄氏度的数九寒冬里,战士们二话没说,有的脱下棉袄,有的脱下棉裤。当把冬装送给新到来的战士时,他们呜咽着,不知说什么好。
 
  至此,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军在北满临时省委的领导下,经过艰苦跋涉,胜利地完成了远征任务,粉碎了敌人“聚歼”抗联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图谋,保存了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游击区奠定了基础。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在筹备远征和远征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露营之歌》: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袭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这首诗是对当时恶劣环境和抗联战士艰苦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 关 新 闻:
    专 题 推 荐
·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图片展
·从绥化走出的将军
·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第四届中国(兰西)亚麻文化旅游节
·08年度绥化市社科重点科研课题申报
·树文明新风 建和谐家园
·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
·《感恩号》在行动
    图 片 新 闻
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议
“春之声”民族音乐会
   绥 化 论 坛
更多>>
 
   绥化外宣品展示
新绥化欢迎您
     绥化似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绥化自然情况
     绥化于1862年开发设镇。
工业前途似锦
     绥化市工业经济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