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好的区域流动和汇集,先是向具有区位优势的沿海和珠三角聚集,再后是向有政策和软硬环境都优良的长三角云集,这就说明营造优良环境尤为重要。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生产要素已开始向资源型地区转移,而我市恰是资源密集大市,良好的机遇也使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良机。
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商家把钱投向谁?关键看环境。这说明谁能为投资者营造优良的环境,谁就将掌握招商引资的主动权。在政策层面上,由于中央和省里给的政策大致相同,地市之间差别不大,各城市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也日渐趋同,而且可以相互借鉴和模仿,但与同样是资源型东三省的其他地市相比,由于受资金的影响和历史的欠账,绥化在硬环境方面的差距,有的方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在抓优化环境上必须以“软”补“硬”,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当前,在全市上下要强化“发展是硬道理”意识,千方百计搞好投资软环境。千道理,万道理,加快发展是硬道理。千重要,万重要,招商引资最重要。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绥化发展的投资者。广大客商在绥化投资兴业,搞活了经济,富裕了百姓,推动了发展,他们是绥化的有功之臣,应该也必须得到应有的回报,受到应有的尊重,而绝不允许一些部门和人员对他们吃拿卡要。
要提升“硬部门”形象,优化为投资者服务的软环境。各级职能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是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招商引资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努力营造出政策一流、服务一流、机制一流的投资环境,打响绥化的软环境品牌,使绥化成为投资者的热土、创业者的乐园。要坚持“一站式”办公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减少审批事项,降低收费标准,做到“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要坚持服务代理制,对大项目和进园区项目一律实行服务代理,由专人在规定时限内全程办理各种手续,并严禁以任何名义加收费用。
要加大“硬招子”力度,优化效率软环境。市委、市政府对此已经作出了明确要求,凡是不作为、乱作为的,对直接责任人一律先离岗再处理;凡是对下属出现问题隐瞒不报、压住不办、包庇不查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凡是因工作人员失误造成较大影响的单位,要实行黄牌警告;对发生重大损害软环境案件的单位,在年终考评中要实行一票否决。只有把市委、市政府的这些“硬招子”用足用好,才能真正把投资软环境整治好。优化发展环境,就要解放思想,做优化环境的促进派,要把“为投资创业架桥铺路”、“为投资创业排忧解难”、“为投资创业保驾护航”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形成“优化投资环境光荣,破坏投资环境可耻”的思想氛围,促进和保障绥化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