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沃玉廷
http://suihua.dbw.cn   2005-06-13 13:00:35
 
  2005年5月28日零时50分,无情的时间定格了一个了不起的生命。
 
  望奎县的山山水水和48万人民将永远记住一位可亲可敬的达斡尔族戎装老人。
 
  他,就是曾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望奎县人武部原部长沃玉廷。
 
  “干革命就要豁出一条命!”
 
  1933年12月1日,沃玉廷出生于达斡尔族一个贫困家庭,9岁给牧主放马,直到晚年身上还留有狠心牧主的鞭痕。他1950年参军,1953年入党,1970年担任望奎县人武部部长。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县人武部干部和全县民兵在军分区以上机关组织的评比中共夺得121个第一、230个奖状、17面锦旗,他所在单位连续12年被评为全省先进人武部,他本人被国防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武干部,出席全国先进人武部部长座谈会并受到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1990年,他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1985年秋,省军区组织验收民兵射击靶场的前一天晚上,沃玉廷发现靶挡高度比标准高度低1米。他立即赶到靶场所在地火箭乡,连夜组织1000多名民兵突击,他挽起裤腿和大家一起干,奋战了一个通宵,硬是把50米长、6米高的靶挡加高了1米,达到验收标准。
 
  还是这年秋天,望奎县连降暴雨,先锋水库水位暴涨,严重威胁着30万亩良田和2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紧要关头,沃玉廷向县委请求前去指挥炸坝分洪。当时,通往炸坝地点的西八里桥两端已被大水淘空,数十辆车堵在那里不敢过,眼看着洪水往上涨。他叫司机把车倒回一段,然后加大油门猛冲。车刚“飞”过去,桥便轰然倒塌,司机吓得倒吸一口凉气。之后,他率领两名人武干部绕过激流漩涡,把炸药送到指定地点,成功地进行炸坝分洪。事后沃玉廷说:“我当过兵,不怕死,干革命就要豁出一条命来!”
 
  “我治不好‘三荒’,就是死了也要睁着眼睛向望奎人民谢罪!”
 
  退休,在一般人来说意味着“无官一身轻”、“颐养天年”,可沃玉廷在1986年退休时,却仍魂牵梦绕着县委制定的“发展经济,改变全县贫困面貌”总体规划。他放弃一次次“实惠”的选择,担任了不拿一分钱报酬的望奎县自然资源开发办副总指挥,以暮年之躯向全县12万亩荒山、荒坡、荒沟开战。
 
  望奎县东部丘陵漫岗、中部漫川漫岗、西部低洼易涝,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沃玉廷向县委立下“军令状”:“焦裕禄不治好兰考‘三害’死不瞑目,我在望奎不治好‘三荒’,就是死了也要睁着眼睛向望奎人民谢罪!”
 
  1987年4月11日,他带领开发办的同志开始了“新的长征”。天公不作美,八级大风刮得天昏地暗,沃玉廷顶风在前面选点丈量,过陡坡一个拽一个往上爬,遇泥石沟光脚趟过去,图纸展不开,他们就围在一起用身体挡住风沙,在图纸上标记哪里栽松树、哪里种果树、哪里修地埂。一天走了9个小时没吃饭。几天后,沃玉廷的关节炎犯了,两膝肿得通红,一按一个坑,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执意不肯,折根树杈当拐杖一瘸一拐地坚持着。半个月的踏察,他们行程500多公里,走遍了全县境内两座荒山头、三条乌龙沟、四条界河沿岸,走访了上百个农户,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做出了“以木治荒,以果富民,立体开发,综合治理”的治荒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不久,沃玉廷带领600多名民兵登上索沦沁嘴子山头,在70多度的山坡上削坡叠坎,从200米远的河里挑水栽树。“战斗”刚打响,突然接到急电:父病故。沃玉廷是父亲唯一的儿子,县领导命令他赶紧回去,他忍住内心的悲痛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这节骨眼上我脱不开身,父亲在天之灵会理解的!”他让人给扯了块黑纱戴上,化悲痛为力量,挑起几十斤重的土篮,继续投入到浩荡的劳动队伍,在山上一直干了10天。
 
  几年时间里,沃玉廷带领群众在荒山植树600多万株,开发用材林、水保林、薪炭林近10万亩,建果园724个,林果经济成为该县农民的新产业。
 
  在无影山梨花胜雪的果园里,一位农民指着远处对游人说:“这附近过去是荒山秃岭,就是老沃头那时开始规划治理,到现在已经是旅游景点了,我这果园一年也能出个七八千元。”
 
  “在我们干部心中装不下贫穷,同样也容不下腐败。”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这首歌唱出了共产党人更唱出了沃玉廷的崇高政治信念。
 
  一个初春,沃玉廷来到东升乡乾一村李良琴家,见生活十分困难,他的眼睛湿润了,当场掏出100元钱说:“你们家我包定了!”此后,春耕沃玉廷给买来种子化肥,夏锄沃玉廷领来助耕队,平日看病没钱,沃玉廷联系了400元医药费存放到村卫生所,入冬又花200元钱买来了布料、棉花、面粉等物资……现在一提这事,李良琴还感慨地说:“没有老沃,那些年我们家简直没有活路了。”
 
  莲花镇后三东村农民赵国文种了些葡萄、草莓,沃玉廷时常到他家看看,帮助浇水、剪枝,赵国文妻子临终一再叮嘱:“等果子熟了,别忘了给老沃捎去点尝尝……”
 
  灵山乡红七村党支部书记张友富讲述了“送西瓜”的故事。该村农民杨凤山身体不好,沃玉廷经常来看他,有什么困难就帮着想想办法。一年秋天,杨凤山用四轮车拉着西瓜送到县开发办表示谢意,沃玉廷很感动地收下了,但坚持安排人逐袋过秤,按市价付了钱。杨凤山尴尬得直搓手:“我这不成了上你这卖西瓜的了嘛!”沃玉廷对大伙说:“当干部的这边帮,那边拿,就把群众的心拿冷了。在我们干部心中装不下贫穷,同样也容不下腐败。”
 
  青山有意化作泪,长风有情起歌声。沃玉廷同志的高风亮节和纯粹品格,像一盏明灯,将永远闪亮在人们心中。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 关 新 闻:
    专 题 推 荐
·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图片展
·从绥化走出的将军
·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第四届中国(兰西)亚麻文化旅游节
·08年度绥化市社科重点科研课题申报
·树文明新风 建和谐家园
·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
·《感恩号》在行动
    图 片 新 闻
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议
“春之声”民族音乐会
   绥 化 论 坛
更多>>
 
   绥化外宣品展示
新绥化欢迎您
     绥化似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绥化自然情况
     绥化于1862年开发设镇。
工业前途似锦
     绥化市工业经济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