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2003年,走过了80年风风雨雨的海伦市第一中学喜迁新校址,随着2004年第二期工程建设竣工,在80年校庆的礼炮声中,海伦一中开始以崭新的姿态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如今的海伦一中,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校内有一处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和操场,建有教学实验楼一栋、教学图书综合楼一栋和艺体馆一座,两栋食堂宿舍楼可容纳1000名学生住宿、1500名学生就餐。新建起2个64座位的学生微机室、1个课件制作室、1个312座位多媒体电教室、4个多媒体教室、2个72座位多功能语音教室和5个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等,并配有各种各类附属设施设备,成为我市为数不多的高中阶段教育标准校。自恢复高考以来,海伦一中已向高校输送了6000余名学生,近几年高考升学率达75%以上,前年和去年连创新高,每年都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2003年海伦一中有4名考生总分超过600分,占绥化市超600分考生的一半。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海伦一中的发展只是我市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举目四望,我市教育事业正呈现百舸争流的势头,孕育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强潮。
到2004年,全市现有普通中小学2396所,在校学生总数733550人,幼儿园发展到375所,入园适龄儿童55408人。学校总数、在校生总数、教职工总数位列全省第三位。发展速度最快的高中阶段教育,全市42所普通高中和完全中学新建和改建校舍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总投入达到3亿多元,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招生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翻番,步入黄金发展时期。最近4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平均以2500人左右的速度增加,年均增长比例达到15%。2004年底统计,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已经增加到67435人,全市初中升高中升学率按法定报表统计达55%,按实际报名人数统计达8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01年增长了近13个百分点,高中在校生占万人口比例达121.39。高中办学质量连年攀升,近3年高考,我市的进段率和升学率均进入全省前5名。全市中小学生拥有微机总台数17800台,比3年前提高30个百分点,有13%左右的学校建设了校园网,35%的学校建立了微机室,9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单机上网。95%以上的城内学校建立了微机室,30%左右的城镇中学建设了校园网。
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兰西,坚持“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教”的原则,确立了穷县办大教育的优先发展攻略,通过多元强力投入、改革活化教育发展机制、综合措施控辍等发展举措,全县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3年来共投入资金3865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面积达4.1万平方米,实现脱胎换骨式变化。兰西四中提出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新发展理念,走出了市场化经营之路,改造旧楼,新建教学楼、公寓楼,收购向阳小学扩展校园,新增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校生已由原来600名猛增至2700多名。到2004年,兰西县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入学率达到90.5%,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1年的2350人增至7034人,高中阶段在校生为9493人,万人口高中在校生达201.12。
兰西教育事业的成功探索,给我市农业县份加快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趟出了市场化办学新路。社会需求就是市场,市场给我市沉寂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枝繁果盛的收获。市职教中心抓住市场机遇确定了“培养大批适合于经济发展需求的岗位人才”的办学方向,走订单式培养就业人才的路子,与大连工人大学、青岛黄海学院、佳地生物科技制药有限公司、沃必达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办学,定型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蓝领”技工。几年来,市职教中心已培训、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5万人,毕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如今,市职教中心已与省内外100多家大中型知名企业建立了用工关系,企业有需求,学校就定向培训,成为我市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似一夜春风,花开千万树。
我市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是教育战线工作者和广大师生齐心合力打造而成,另一方面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倾心培育的结晶。在发展历程中处处闪烁着领导班子集中精力发展事业的智慧,播洒尊师重教、心系明天的炽热情爱。
好雨当时节,桃李满园新。
据绥化二中校长李茂贵讲,去年6月28日,市委书记胡世英到二中调研,与骨干教师面对面地研讨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并给予了理论上的解释和方向性的指导。二中后勤服务管理实行社会化经营,开创了全市教育发展的先河。市长于莎燕也曾多次到二中现场办公,为二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创造条件。
倾心教育、关注教育、关心教育,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头戏,营造了优先发展的一方晴空。每到教师节前夕,市委书记胡世英、市长于莎燕等市级领导来到教师家中走访慰问,送去节日问候。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教育局长张铭钊说,领导的重视和关怀,给教育工作者和师生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我们没有理由办不好事业。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市是年轻的城市,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对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师工资和福利以及提高办学质量,都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近几年通过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地方财政投入、对外招商引资、社会融资集资等办法,共筹资8亿多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到2004年全市教育投入达到2.2亿元,肇东和安达每年由市乡财政投入教育发展资金都超过3000万元。2003年安达市投入4000万元集中改造了城内8所中学。安达市第二中学校长庄树元讲,新建的4000平方米现代化科技艺体综合楼就是市政府给政策、通过资产置换开发建设的。作为贫困县,青冈县教育事业近几年有了突破性进展。走进青冈六中校园,那先进的教学环境和现代教学设施以及优良的食宿条件,令人连连称叹不已。据校长孔维江介绍,近3年共筹、投资900多万元,新建了3栋楼,解决了学生住宿、就餐难题,还有了艺体馆和科技楼,现代教育初具雏形。青冈六中在校学生1960名,万人口高中升学率名列全市第三。
岁月沧桑,春华秋实。我市教育事业正迎来和风细雨的春天,走向果硕实丰的又一个金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