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5月23日电张德山,北林区兴福乡聚宝村农民,繁育豆种成了“气候”。他组织的聚宝繁种联合体被“国家优质大豆生产基地良种项目”选中,国家投资260多万元,用于聚宝繁种基地建设。
农民繁种,国家出钱,还真是一件新鲜事儿。记者近日慕名来到聚宝村,见到了这个“繁种大王”。站在聚宝繁种联合体宽阔的晒场上,繁种联合体主任张德山如数家珍地对记者说:“脚下这1000平方米水泥晒场和眼前这200平方米的砖瓦库房都是国资建的。国家给的260万元都是实物,现在全到位了。其中包括两台拖拉机、综合整地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喷灌机等,另外还给我们打了11眼抗旱井。”
今年42岁的张德山只有初中文化,但他相信科学种田,尤其在选种上敢于投入,乐于尝试。1993年,他从报上看到绥化农科所正在研究代号5668的新品种(后被命名为“绥农10号”),他便带上家里仅有的100元钱,把豆种买了回来。当年种了三亩半地,收了800公斤豆种。新品种就是不一样,种出的大豆颗粒饱满,油光锃亮。张德山的800公斤大豆被村民一抢而空,留做种子。第二年,张德山种“绥农10号”剩了两万多元,既还清了债务,又盖起了新房。
从此,张德山对繁育豆种痴迷起来。绥化农科所的专家对此大为赞赏,决定让张德山组织一些村民代繁代育新品种,农科所负责供种、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可新品种价格高,很多农民不敢买。张德山就和亲戚朋友先种,头一年,全村繁种100亩,秋后收了3万公斤豆种,全被农科所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4毛钱回收了。农科所还给了张德山700元服务费,张德山把这笔钱分给了繁种的农民。
1998年5月,张德山当上村委会主任后,聚宝村繁育“绥字号大豆种”的“家族”也壮大起来,由当初的“绥农10”独生子,发展为由“绥农10”、“绥农14”、“绥农15”、“绥农17”、“绥农19”和“3219”、“336”等。
张德山和200多农户组成的聚宝繁种联合体开始闻名远近。2003年,国家计委给绥化市一个“国家优质大豆生产基地良种项目”,聚宝繁种联合体以其雄厚的实力,被吸纳到项目建设中来,赢得了国家资金的支持。
国投资金在聚宝村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2003年繁种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2004年跃增到2900亩,今年增到4200亩。张德山和他那帮热衷于繁种的农民兄弟们把全部热情投放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为了扩充和壮大繁种大军,张德山不惜自掏腰包给农户买种子和农药。
繁种让聚宝村的农民越尝心越甜:去年,200多农户繁育豆种增收3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