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丁建伟,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粘满泥巴的双脚。在市政建设管理处主任办公室光洁的地板上,那双脚特别扎眼。
面对记者疑惑的目光,丁建伟连忙解释:“看我造得像个农民似的。昨天晚上,大雨把民和街、祥和街的路灯线路冲断了,我们抢修了大半夜,弄了一身泥。”
这位造得像农民似的丁建伟现任市政建设管理处主任。他17岁走进市政管理行业,一干就是22年。从排水队的清淘工做起,他当过技术员、电工、司机、青年厂厂长、调度。2003年9月,只是合同制干部的他通过“海选”,被职工拥戴为管理处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拼命三郎”式的工作干劲始终如一,感染并带动了身边人。
丁建伟说,市政建设事业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他把满腔热血倾注在扮靓城市“窗口”上来。他参加和指挥了大量的市政工程项目建设,骄人的业绩一大串,市区道路、排水、路灯等建设、管理、养护工作在全省中小城市同行业评比中名列前茅。他带出了一支创造“绥化速度”的市政建设队伍,老百姓透过这支队伍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诚信,也看到了城市建设的美好前景。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群众对市区致富北路的形象描述。对这条脏乱差道路,老百姓怨声四起,致富路一度成了一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路”。丁建伟决心对这条路进行综合改造。2003年8月,他主动请战,承揽下了道路建设任务,并对上立下了军令状,要把这条路修成民心工程。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丁建伟夜以继日地守在工地上。工程队昼夜激战的场景感动了周围的居民,不少人在晚饭后来到工地,做起了义务帮工。仅用了40天,这条路就优质、高效地完成了。
10月8日,致富路通车剪彩那天,道路两旁站满了附近居民,他们自己买来爆竹燃放,为道路竣工庆贺。居民们还一再要求市领导把这条路更名为“民心路”。
“市政建设管理处不仅要搞建设,更重要的是服务。”管理处承担市区市政设施的养护和维修及市区47条道路路灯、排水、道路的建设管理维修,“群众利益无小事”,丁建伟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便民利民为第一职责,尽心尽力,尽责尽职,保证群众“夜行有灯、走路没坑、排水畅通”,哪里有事故,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丁建伟的身影。
我市一家流通企业几年前开发的小区,自有排水系统出现故障,久拖不决,引起居民上访;新“服务楼”落成后,竟没有安装排水设施,住户大为光火,集体上访。这些事虽不属市政管辖范围,但“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胸怀大局的丁建伟组织人员,无条件地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加班加点帮助解决问题,群众称之为“能解决实际困难的好干部”。
叫一声“好干部”很沉重。熟悉丁建伟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字凝聚了他多少汗水的付出和血肉的代价。
在工地上与工人们滚爬在一起,他常常是一脸尘土,满身油污;在马葫芦里爬上爬下,清淘淤泥、污物,他不顾恶臭引起的眩晕呕吐;节假日,大年夜,别人阖家欢乐的时候,丁建伟仍然巡视在街头……
在一项工程建设中,他与工人一起挖土方、下涵管,由于土方下滑,他掉进了4米多深的管道沟内,右腿软组织挫伤,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他却放弃治疗,拄着拐棍来到了工地。
一次维修搅拌设备,他爬到高空危险作业,意外的惯力使他从4米多高的吊斗上摔下来,造成左脚面骨折及右脚踝骨骨折。他再次谢绝医生住院治疗的劝告,仅在家休息了13天,就让人抬着到工地指挥。工程如期竣工了,丁建伟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脚踝骨变形增生,右脚痛风,双腿常年浮肿,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走动。
可丁建伟的工作状态离不开双脚,他的办公室不在单位,永远在工地上。步履虽然蹒跚,丁建伟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就是这样一双病脚,一年要磨破10双胶鞋。
“宁愿一人苦,换来万家甜”。“全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丁建伟用他的无私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市政人美好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