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庆安县久胜镇久宏村,田野里散发着新翻泥土的清香。远远近近,密布着育秧的大棚。每到夏秋季节,这里便是一片稻海。水稻扬花时,几里地外都可闻到稻花的香气。
提起水稻,就不能不提王守学。
1996年,王守学承包了1600亩水田。1600亩,这不是个小数字,搞不好,就要倾家荡产。
王守学在庆安县率先按A级绿色食品水稻进行种植。
这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不懂技术,就把技术员请到家里的炕头上,一句一句地请教绿色食品水稻的种植技术。就凭这股韧劲儿,当年,王守学种植的水稻就达到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水稻标准。
1997年,王守学总结出了“秋翻旱耙、重施农肥、优质品种、高台大棚、稀播壮秧、方田机插、测土深施、浅灌细管”的“久胜水稻栽培模式”,得到农业技术专家的认可。1998年,庆安全县推广这个水稻种植模式,使全县水稻亩产由原来的500公斤增加到550公斤。
2000年,王守学又在久胜镇率先搞起了工厂化育秧,使亩成本由原来的276元降低到220元。
“别看王守学都快60岁了,可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
2001年,王守学又大胆尝试了生物防治、人工除草、不施农药化肥等办法,进行AA级绿色食品水稻的试验,又获得了成功。
“王守学,打心眼儿里向着我们。”
对于久宏村村民来说,种水稻跟着王守学,错不了。
为了提高水稻的内在质量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王守学组织周边水稻种植户成立水稻生产合作社。凡是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王守学都是率先在自家的水田里进行示范,成功后再推广给其他农户,并对种植户进行服务指导、技术培训。
2003年,王守学开始水稻“两段式”育苗的试验。利用温室培育第一段秧苗,3月中旬播种,4月初移到普通大棚育第二段秧苗。这个办法在庆安被称作“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成功后,王守学把这“两段式”育秧法无偿提供给村民,使水稻又增产了一大块。
2004年,王守学又在水稻合作社内部率先搞起水稻富硒米。产品一投入市场就卖上了好价钱,带动农民增收800多万元,使合作社内30多户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增加到3500元。
在久宏村庆胜小学,学生们正在电脑上练习打字。
学校里10台电脑,2000册图书,教学设备,都是王守学出钱买回来的。
孩子们一提起他们的王爷爷,都充满了幸福感。
村上路不好走,王守学出资10万元修路,方便了村民。
修厕所、建砖沟……
王守学都为村民们想到了。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王守学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4月26日,王守学去北京接受国家表彰,村民们都为他送行。
出行前,他还要到大棚里去看看。满棚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