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情系黑土地--宋法棠在我市考察工作侧记
http://suihua.dbw.cn   2005-04-27 15:30:59
 
  四月的绥化大地,处处呈现勃勃生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法棠一行的到来,更给这里增添了激情和活力。
 
  尽管近些年绥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制约着发展的脚步。省委决定,要像研究哈尔滨加快发展那样来研究绥化的发展,以促进绥化与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此次宋法棠来我市考察,就是为了近期将在我市召开的支持绥化发展省委常委现场办公会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考察期间,宋法棠走乡村、入农户、进工厂、看学校,与党员干部倾心交流,与人民群众共话桑麻。
 
  “党员要做小康路上的带头人”
 
  一路上,宋法棠深入到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户家中调查研究,鼓励农村党员干部更好地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22日下午,宋法棠一行来到海伦市乐业乡南阳村。走进村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党员服务区“梯形”发展结构示意图。听介绍说,目前全村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的马铃薯生产加工联合体、高油大豆生产协会、肉羊生产协会等已经粗具规模,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后,宋法棠连连称好。他高兴地说:“现在党员已经逐渐成为致富的能手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这体现了党员先进性。”
 
  走进村民张士英的儿子家,在院子里,宋法棠与在场的干部群众倾心交谈,了解村民这些年的生活变化情况,一年收入的构成情况。
 
  今年73岁的张士英向省委书记介绍说,老儿子和儿媳妇正在北京打工。自己和老伴侍弄田地,由于村上有互助组,自己还养了一头牛,种地不愁。当过村干部的付正德说:“现在村里家家都能吃上自来水。将心比心,现在在南阳村,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发挥得好啊。”宋法棠高兴地笑着说:“新时期要求我们农村党员要成为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和小康领路人,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信服你,跟你走,你才能有威信。”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富有活力”海伦市前进乡东兴村农机合作社创建于去年6月,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企业。在农机合作社,宋法棠逐个农机察看后,向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详细了解了农机合作社的组建、运营、管理和效益情况。
 
  当介绍说,去年农户每5元一股分红达1.77元,宋法棠风趣地说:“这比‘炒股’还赚钱啊。”他还与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就进一步壮大合作社的实力进行了探讨。
 
  宋法棠说,现在村里农机合作社还仅仅能辐射附近3个村,这还远远不够。他向随行的省里的同志说,省里以后实施这个项目时,不再布更多的点了,要拿钱补给邻近村,要求他们也加入现有的农机合作社,让他们往一起聚集,这样规模就上来了,运营成本就下来了,就可以实现跨村、跨乡、跨县作业,也才能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作用。
 
  宋法棠说,在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下,可以进行连片种植,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田间管护,这样不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且加快了科技武装农业进程。同时,还可以让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进入到其他领域,这样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就多了。
 
  23日上午,宋法棠走进庆安县丰收乡农技服务股份制联合体的日光节能温室。棚上会聚的水珠不时滴在宋法棠身上,他全然不顾,仍然兴致勃勃地向乡里的领导了解联合体的运行情况。
 
  联合体由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牵头,技术干部采取入股的形式全员加入到联合体,联合体利用日光节能温室实行工厂化育秧,将优良的秧苗卖给稻农。一般稻农要在4月10日才开始下种,联合体搞的“两段式”育秧,到4月10日已经从秧盘里往大棚里假植了,插秧时秧带2—3个蘖下地,配合机械插秧,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高产水稻品种在北方的播种难题。
 
  宋法棠称赞说,联合体的创办为乡镇农业技术干部服务农民闯出了一条新路,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不能做、做不好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了生产的工厂化、集约化和服务的社会化,也为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提供了载体。宋法棠说:“从大家的实践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富有活力。”
 
  “变废为宝,符合循环经济思想”
 
  在绥棱兴奇木制品厂,一块木条在机器的转动下变成了高精度圆木棒。宋法棠凑到机器前看得很仔细。
 
  “这是用木材加工的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别看是剩余物,生产出来的这些圆木棒,主要用于油画笔杆、化妆用具,产品还出口创汇呢。”企业负责人拿起一个高精度圆木棒向宋法棠介绍道。
 
  “变废为宝,好,符合循环经济思想。”宋法棠夸奖说,通过精深加工,小产品一样有大市场。他同时指出,我们提倡本地优势资源与埠外优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嫁接,也要很好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一条现实途径”
 
  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如今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号工程”的运作下,从绥化这块黑土地上走出去,寻找新岗位。
 
  23日上午,宋法棠来到绥棱县劳动就业服务大厅,刚一走进大厅,就被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的就业信息所吸引。
 
  绥棱县的同志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就业服务大厅介绍已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100人,下岗失业和新生劳动力4200人。宋法棠称赞说,从介绍看,你们的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比较高,下一步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劳动力的培训,一个是坚持有组织输出,一个是做好维权工作。宋法棠说,你们总结的“走一户,富两户,走一帮,富一方”很形象,现在不论从绥化看,还是从全省看,劳务经济都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之一。富余劳动力通过走出去,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增长了新本领,以后一旦回乡创业,也拥有了较为雄厚的资本。通过内转外输,一些人还当上了工人,做起了城里人,进而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民身份。他祝劳动就业服务大厅越办越好,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路上,宋法棠心系群众、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我市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更加增强了建设开放、富裕、文明的新绥化的信心。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 关 新 闻:
    专 题 推 荐
·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举报电话
·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报道
·贯彻三次全委会议精神推动社会发展
·难忘2008
·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图片展
·从绥化走出的将军
·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第四届中国(兰西)亚麻文化旅游节
    图 片 新 闻
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议
“春之声”民族音乐会
   绥 化 论 坛
更多>>
 
   绥化外宣品展示
新绥化欢迎您
     绥化似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绥化自然情况
     绥化于1862年开发设镇。
工业前途似锦
     绥化市工业经济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