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兰西的一个镇。
榆林人,有手绝活:烙筋饼。
这饼,薄——隔饼可读报。而且,筋道儿无比。
重要的是,这张饼——
将穷村子烙成繁华重镇
榆林筋饼,一百多年了。
前80年,饼的和面配方,“两擀一抻”的擀饼技艺,归阎氏独有,秘不示人。
1980年,第三代传人阎吉庆,幡然醒悟,将秘方、技术传给了外姓人。
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年,这绝活,在榆林镇遍地开花。
于是,饼店林立。从此,榆林出现了筋饼一条街。
南来的北往的客,路过榆林,闻香下马,美食爱好者专程觅香。每年“有好几万”。
“老华新”大酒店老板今年41岁,他20岁那年得烙饼“绝活”。于是,筹1000元,开家小筋饼店。如今,资产达200万元。
1990年,这里的筋饼店达80多家,300多庄稼汉洗脚离田,同烙一张饼。
这张饼,挺值钱。一年1000多万啊!
一张饼,价值如此不菲,说明什么?镇党委书记王以说:“开发绝活,打造东北名小吃,就是开发资源。进一步扩大服务规模和档次,更好地发挥‘一张筋饼打天下’的社会效应。”
温州一老板,慕饼而来。吃过饼,细看榆林,咋瞧都是块“风水宝地”,于是,投资建厂。哈尔滨一个体户,常来吃饼。后来,索性掏500万元,在这建了个种鹿场。
就这样,先后有15家企业来榆林落户。目前,外来的投资企业,年产值已达4000万、利税150万。
20年前,榆林是个屯子。
筋饼“横空出世”,榆林即成“洼地”。流来资本,流来人气。据统计,榆林外来人口超过5000人。
外地人,能“作妖”。汽车修理部,开了几十家。商铺,立起100多座。每年税收过百万元。
一位老榆林感慨颇深:“过去,这儿的晚上,黑灯瞎火。现在,林立的筋饼店,通宵营业,灯火阑珊。
这饼像魔术师,包装啥啥火
名饼,有种魔力。包装谁,谁火。
传统吃法,筋饼包葱丝、土豆丝。
一时,土豆、大葱,成了榆林的宠柳娇花。
镇边的林升村。全村1.6万亩地,有1/3土地用来种大葱和土豆。
当今,农村最头痛的事,还是搞调整,然而,这里的农民,十几年前就开始“调”了。
咋调的呀?
回答说:“跟着筋饼调呗!”
这两年,时兴筋饼卷芥菜丝。家家饭店后屋摆放成排的大缸里都淹满了芥菜。
有需求的就有生产。过去,村民墙边地脑种芥菜,现今大片种植。
农民说:“挺来钱,亩纯利600多元。”
榆林筋饼已成品牌。不仅通过引联的方式走公司运营的模式,还注册商标,申报东北名小吃。
榆林人,设法开发品牌的价外之值,让更多农产品搭上筋饼的车。
来吃饼的,多为城里人。于是,推出名目繁多的农家菜:蘸酱菜、杀猪菜、烀茄子、蒸倭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小葱拌豆腐……
供给,创造需求。
曾几何时,农民犯愁:“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
而今,瞄着筋饼店信号,不断加大生产规模。
再于是,养猪场、养鱼场、养鸡场,应声而起。豆腐坊、粉坊,一增再增,乃至星罗棋布。
由“望断西楼”,到“小楼昨夜有东风”,人们再次感激这筋饼。
金字招牌的饼加“五星级”服务
开店的,谁不希望,“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榆林人留言:“软硬兼施”。
硬:烙张名饼,烧盘好菜,一朝入口,“常回家看看”。
软:真诚待客,从头到脚关怀。“读你的感觉像三月”,“365个太阳”天天升起来。
于是,服务竞争,春兰秋菊,争芳斗艳。
你家客到,香茶到,香烟到。
我家车至,免费擦洗,免费住宿。
你家客走,送可乐,赠矿泉水。
我家客归,道平安,带方便面。
榆林人,得到大量回头客。
回头客,扔下大把钱。
一张筋饼打天下,精神变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