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绥化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5年3月23日在绥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绥化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的委托,现将全市及市本级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提请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
一、关于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特点
2004年,我市财政收支主要指标实现了“超预算、超同期、创历史最好水平”。免征农业税后,经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预算为145630万元,实际完成163368万元,为预算的112.18%,增长20.3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67179万元,实际完成78852万元,为预算的117.38%,增长20.44%。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13458万元,实际完成369218万元,为预算的143.04%,增长20.92%。
全市一般预算财力较预算增加152339万元,完成37792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8852万元(超收11673万元),税收返还补助31871万元(增长返还1004万元),所得税返还补助9471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553万元,专项补助74433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46663万元(较上年增加32491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4206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17906万元,增加工资补助56067万元,各项结算补助1721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142万元。在一般预算财力中,自主创造财力122428万元,占32.39%;省各项补助财力255495万元,占67.61%。全市运用财力37515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69218万元,专项上解5934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2771万元,其中当年净结余307万元。
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20734万元,为预算的117.14%,增长22.9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489万元,为预算的113.19%,增长10.89%。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0607万元,实际完成33111万元,为预算的160.68%,增长8.9%。
全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1、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水平。全市生产总值398亿元,增长11%。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0.34%,首次出现了财政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水平。
2、主体税种增长势头强劲,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全市流转税、所得税等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体税种完成122749万元,增长22.97%,占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的75.74%,较上年提高5.26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28820万元,增长70.46%,该税增收拉动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8.78个百分点。
3、财政支出规模明显增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市通过财政收入超收、向上争取等,较预算多安排支出155760万元,使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369218万元,人均财力达16581元,增长25.15%。一般预算支出规模与人均财力水平均创历史新高。全市公共支出,特别是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教育支出100771万元,增长13.6%;科技三项费支出2316万元,增长29.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7562万元,增长47.4%。支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188651万元,增长19.88%。人均月工资水平964元,较上年增加178元。
全市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收入总量小,刚性支出大,收支矛盾突出。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不足8亿元,工资性支出近20亿元,公共支出约70%来自省里的各项补助。二是县(市)区间不平衡,市带区能力弱。肇东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市县(市)区级的42.1%,市本级工资靠省转移支付,建设靠举债。三是财政风险日益显现。多年来,全市以各级政府作为借款人或担保人借入的债务达211548万元,其中市本级17876万元。
二、关于2004年财政工作大事大项完成情况
我们按照“做大蛋糕,优化结构,统筹兼顾,推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的原则,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科学优化财源结构,财政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支持结构调整上水平。全年在牧业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农业基本建设、财政扶贫及抗旱水利建设等方面总投资1.9亿元,其中市本级350万元;共争取国家、省农业开发资金8309万元,项目35个,其中市本级投资580万元。二是以工业开发园区为载体,支持招商引资上项目。筹集资金130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园区路3公里、排水干线4公里、输电干线5公里、供水干线3公里,并兴建了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目前,开发区内已基本达到“七通一平”标准。三是以传统支柱产业为依托,支持技术改造上规模。全市争取财源建设贴息资金1285万元,吸引银行贷款6425万元,有力地支持企业改组改造。为了使市本级主体财源哈烟绥化分厂在全省同类行业整合中有较快的发展,我们帮助争取技改贴息,注入技改资金,还借给资金,买指标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了创税能力。去年缴纳税金16449万元,增长36.55%。四是以全面经营城市为目标,支持资产置换上层次。通过土地使用有偿开发,广告有偿开发,实现资产置换。全年共获得地产收益3260万元,同比增长8.6%。
2、坚持市区一体化原则,市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市委“市区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努力帮助北林区化解难题,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在资金调度上倾斜。在资金紧张时缓拨市本级工资款,优先拨付北林区工资款。除了积极帮助北林区向省里借款外,还从预算外间歇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借给北林区,确保北林区工资及时发放。二是在向上争取上倾斜。我们每次向上争取资金时,都把北林区纳入争取范围,一并向省反映困难,为其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1000万元,并一定三年不变。同时,还争取54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北林区社会保障并轨支出。三是在财力上倾斜。按市区体制划分,每年为北林区定额补助4793万元,去年又增加补助99万元并进入基数。四是在税收级次上倾斜。把新增个体户、被北林区兼并的市直企事业单位以及位于乡镇或城乡接合部的市级企业实现的税收划入了北林区。去年,从市本级社保资金中拿出360万元弥补北林区社会保障改革试点资金缺口。
3、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财力缺口得到有效弥补。为了弥补地方财力不足,我们拓宽融资空间,积极与上级财政部门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一是集聚财力保重点。全市争取财政各类资金187605万元;市本级10906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3068万元,增加2026万元;决算批复一次性补助2025万元,增加975万元,两项补助均是历年来争取资金最多的一年。二是集纳财力解难题。全市争取国家和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2616万元,共改造91所学校;争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资金963万元。三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向省财政厅借款3000万元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中兴路过街桥拆除,中直路和西直路路灯安装更新以及绥兰路出口改造,新建北林路、分区路、交通路、红旗路、工农路及体育公园路等新建项目,完善城市交通设施,改善了市域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
4、注重财政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深入。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巩固完善了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通过审核,市本级拒付虚假和不合理支出223笔70多万元,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了财务管理,堵塞了支出方面的漏洞。二是积极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注重规范采购行为。市本级政府采购实际支付金额1435万元,节约资金106万元,节支率为6.9%。三是稳步推进“一免两补”改革。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农业税减免工作从试点到铺开,井然有序,扎实推进;粮食补贴资金和良种补贴资金如期足额到位。共安排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资金4206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7906万元,粮补资金27454万元,良种补助资金3909万元,受益农民393万人。四是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完善各项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程序。还完成了铁路医院、学校移交地方工作。
5、切实加强支出管理,预算收支平衡如期实现。我们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理财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压缩各种弹性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压缩弹性支出,确保财政预算收支平衡。二是全面清理整顿统一着装,节省财政支出。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财政、纪检和公检法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擅自统一着装及扩大着装范围的进行严肃处理。全市清理违纪违规着装3602套,标志4930副,全年为财政节省支出540余万元。三是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严肃财经纪律。坚持内外监督相结合,对外开展了退耕还林资金、粮食补助资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会计信息质量等专项检查,查出各类违纪资金877万元,收缴入库331万元;对内建立了《财政系统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人民银行结算账户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财政机关内部监督检查和银行账户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
三、关于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和主要任务
2005年,全市财政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有利条件看,国民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广大农村,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减,并对粮食主产区重点倾斜;国家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今年将出台着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大政策。省将继续实施以“政策鼓励、两头带动”为主要内容的鼓励县级财源建设政策。省里将给我市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必将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我市通过大上项目,经济增长后发优势日益显现;2004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村消费大幅度升温,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进一步增强。从不利因素看,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实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值税转型、提高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扣除标准以及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等税收优惠政策,都将造成财政收入减收,其中仅增值税转型就将造成全市财政收入减少近1.4亿元;我市经济总量小,三产呈“马鞍型”,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低;2004年一次性收入较多,有的市县一次性收入入库近5000万元,加大了全市财政收入基数,给今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了困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支付企业改制成本,偿还到期内外债务,以及保证教育、计生等法定支出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来支撑。
基于上述分析,2005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扩大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六个规模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培植财源,深化财政改革,狠抓财政收支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支出,全面完成财政各项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要求,2005年财政收支安排如下: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7271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7899万元,分别较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8%与7%;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2100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500万元,分别较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12%与10%。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90256万元(不含预算执行中省下达的专项补助等),较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3%;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21650万元,较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3%。
为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加强财源建设,不断提高“生财”能力,在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上做文章。一是依托工业开发园区优势壮大财源。紧紧围绕重点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扶强育壮,并逐渐增加对财政的贡献份额;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壮大财源。通过支持“两色”农业、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创税能力。三是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壮大财源。要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机遇,支持企业改组、改造、改革,实现国有经济的快速提升。全面招商引资,激活老企业,新上大企业,提高全市特别是市本级主体财源的运行质量。四是依托城市资产优势壮大财源。坚持“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原则,树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培育新兴财源。
2、强化收入征管,不断提高“聚财”能力,在税费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加大主体税种征收力度。财税部门要密切协作,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采取全程监控,强化管理、依法征收,确保实现的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将行政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产(资源)经营收入和彩票销售收入等各项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畴,统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财政直接征收与委托代征,集中征收与分散征收,固定征收与流动征收相结合”的非税收入征管新机制,加大罚没收入管理与政府统筹力度。三是加大欠税清缴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大力收缴陈欠,杜绝新欠,要抓住契税由财政直接征收的机遇,加大征收力度,挖掘税源潜力,争取有一个大的突破。
3、强化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用财”能力,在财政改革上抓落实。一是巩固扩大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农村税费、粮食良种补贴等改革。二是做好部门预算改革的前期基础工作。按照前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三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三是抓好“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乡镇财政改革,完善乡镇分国库及相关账户的设立工作,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确保基层政权稳定。
4、坚持多元推进,不断提高“融财”能力,在筹资渠道上求突破。一是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用好上面的钱。重点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转移支付,财源建设,社保并轨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农业开发等政策,主动争取资金。二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外面的钱。按照全市“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借外力引外资,发展绥化,壮大财源。三是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变现压死的钱。利用闲置资产和存量企业,改组整合,活化资产,把死物变活钱。四是全面启动民间投资,用好身边的钱。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大上项目。五是密切金融部门关系,贷出银行的钱。通过争取财政贴息担保,争取适度贷款,支持企业发展。
5、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护财”能力,在财政监管上讲实效。一是增强法律意识。大力宣传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认真做好财政系统“四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二是增强绩效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督活动,有效地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三是增强求实意识。要加强对预算收入征管质量和非税收入的监督,确保本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加强对各市县的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督,提高财政支出行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要开展对重点行业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依法理财,提高效能,全面完成财政工作各项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