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叫上阵 走出去 扎下根--北林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劳务输出能人谈劳务
http://suihua.dbw.cn   2005-03-21 16:30:32
 
编者按:
 
  北林区通过走好“政府组织、能人引带、投亲靠友、中介介绍、创业发展”五条路子,使农村劳动力输出势头和层次呈现持续走高态势。去年一年全区共转移劳动力12.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8.5%,占富余劳动力的80.8%。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也促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目前,全区参与土地流转农户达到1.8万户,占总户数的12.8%;土地流转27.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0.7%。
 
  3月11日上午,市委书记胡世英专程到北林区三井乡调研劳动力转移工作,并就如何更好地做好劳动力内转外输工作与北林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和劳务输出能人进行了座谈。大家在座谈中,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现整理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三井乡党委书记许国辉:因地制宜扩大规模 形成产业
 
  劳务输出现在已成为三井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劳务输出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在我们三井乡是有基础的。一是我们乡偏离绥化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二是我乡资源匮乏,农业发展先天不足,是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弱势农业;三是我乡有劳动力14000多人,现在常年输出和季节性输出才5000多人。这样看三井乡做强劳务产业还有很大潜力和趋势。一方面,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只能维持生存,不能保证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力富余时间多,光消费不创造价值。我们感到,发展劳务产业是三井乡农民增收致富最有希望、最快捷的产业之一。
 
  2004年全乡输出劳动力4800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34%。今年春节过后到现在已走出3000多人。从全乡劳务产业已形成的发展态势和已经显现出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这样五个特点:一是形成了组织引导和能人带动互补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乡、村、组三级服务网络,在信息宣传、引导培训、政策扶持、劳务对接多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对劳务产业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我们乡每个村都有一个能人群体,而且能人的作用力也越来越大。比如前九村的郑春生,他直接就带出300多人,并且在天津葛沽镇创建了三井乡劳务输出基地。这个基地从去年到现在吸纳三井乡劳动力有800多人,并成立了党组织;二是形成了向埠外输出和向境外输出共同发展的趋势。向埠外输出规模比较大的基地主要有北京、天津、大连、秦皇岛以及本省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向境外输的态势进一步明显,后八、后九、三村有五支队伍共280多人常年向俄罗斯输出,从事经商、种植,仅后八村的韩志文就带出70多人在俄罗斯种菜、经商;三是形成了基地输出和零散输出相结合的局面。常年稳定在100人以上的基地有11个,能稳定在30人以上的输出基地有36个。像葛沽镇这个基地常年稳定输出800人以上;四是形成了务工输出和开发输出并进的趋势。在打工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域外农业开发经济也已形成规模。全乡九个村中有七个村都有到外地开发的农民。主要地点是建三江、虎林、赵光等地,共承包土地2万亩,带出劳动力1000多人;五是形成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的趋势。
 
  我们工作中还存着很多问题,很多工作机制、模式还处在探索、完善、发展的阶段。要解决劳务输出工作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想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靠打牢基地带动产业,加大品牌基地建设力度,保证持续性输出。不断加大、扩充新基地建设的力度,保证规模化输出;二要靠发展能人拉动产业,加大能人培育的力度,保证稳定性输出。实践证明,一个能人能带出一个群体,能开辟一个劳动力市场,能人越多对这个产业的拉动力就越强;三要靠提高素质支撑产业,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保证技能型输出。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能,既能保证用工市场要求,又提高了劳务产业的效益;四要靠强化服务支撑产业,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保证规范化运作。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服务规则,维权机制和后方保障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方台镇党委书记李松伟:服务保障 以内为主内外结合
 
  四方台镇位于我市城区北部,距市区31公里,总人口4.6万人,依公路、靠铁路,交通便利,是区域性中心商贸城镇。劳务输出工作特点为转移量大,内转外输结合得比较均衡。2004年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9767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52.6%。
 
  我镇是区域性中心商贸型城镇,可以吸纳较多富余劳动力,这决定了我镇以内转为主的劳务输出特点。我们稳定和发展赴建三江等地搞异地开发,全镇现有291户在建三江等地搞水稻等种植业开发,面积达到十万亩,转移劳动力1600人。并利用四方台镇区位和小城镇建设的优势,鼓励农民常年或季节性进城办企业,从事服务业等渠道赚钱。四方台镇有5个砖厂可容纳农民工250人;大型米业加工厂及24个杂粮收购点共计吸纳农民工500人;35个饭店等餐饮等服务业吸纳农民工1552人;15户大中型修理部吸纳农民工60人;700户运输车辆可用农民工1200人;其他行业可用农民工756人。另外,今年我们要举全镇之力,集思广益,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内转空间。
 
  我认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政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很必要的。我们在镇干部中抽调7名得力干部,分包各村各典型户,同村干部一道定期深入下去了解情况、宣传发动,镇里专门设立了办公室,配备微机和必要的办公设施。镇上建立了服务中心,村上设立了服务站,组上设立了服务点、图板等,并有效地发挥作用。
 
  政策吸引也很重要。为了鼓励农民内转和吸引外地民工到我镇务工。我们还出台了优惠政策,政策规定凡进入我镇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收费标准与镇内学生标准同等对待;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类维权服务;对农民工自主创业或返乡创业的,政府除积极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外,还要优先、优惠提供厂址、厂房,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发展。
  
  张维镇党委书记董思君:政府抓能人 能人带群众
 
  我们张维镇在劳务输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得益于一大批劳务输出能人。通过他们的引带作用,把劳务输出逐步引向深入。2004年全镇共转移富余劳动力704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1%,外输打工人员分布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其中跨国劳务67人,年创收32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36元,劳务收入占全镇人均收入的37%,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认为,抓住能人,通过能人引带促进劳务输出上规模、上水平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发展能人,发动能人,等于为劳务输出工作注入了一支“催化剂”,加速了劳动力尽快转移。从“能人带动”方面看,我们镇每个村都有一个能人群体,而且能人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每个能人从一开始能带出几个人,而现在最少带出几十人,最多能带出几百人。他们不仅能带出一批人,还能开辟一块“根据地”。我镇的十村农民、区镇两级人大代表赵臣2004年一次性带走60多人到俄罗斯办砖厂,收入十分可观。赵臣致富不忘乡亲,为7户困难户免去建房所欠砖款10余万元,还给经济十分困难的前六村免去欠款近3万元,他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委按照组织程序准备重点优先发展。
 
  为了更大地发挥能人的作用,我们扶持和支持能人创基地,搭建平台,扩展空间。2004年,我们建立境外基地3处,一是俄罗斯海参崴的打工基地,领办人赵臣领出去的62人半年内每个人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技术农民工劳务费近两万元,女工也能挣8000多元。在去年制砖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发展畜牧养殖和种植业,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国门”挣外汇。二是大连的白鲸服装厂,地址在大连金州,负责人赵树芳、袁海斌。三是通北农场制砖厂,领办人齐平军带走当地农民70多人。这3个劳务输出能人领办、创办的基地已经成为北林区的品牌。
 
  我们在抓外输能人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内转能人的利用,鼓励务工人员围绕能人打工。能企则企,能商则商,能牧则牧,能运则运,能农则农。利用全镇的5家制砖厂,2家制油厂,40多家粮食收购点和铁路运输服务队,十几个建筑队,20多家鹅毛收购点,购物中心70多个摊位,300多个养殖大户和3600亩烤烟及近万亩的经济作物等,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扩展了就业空间。
 
  三河镇党委书记蔺忠权:优惠政策促使劳务输出再登新高
 
  我们三河镇的劳务输出经历了由群众自觉行为到政府主导,由分散到集中等几个阶段。由于我们突出了政策支持的力度,劳务输出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实现了村村有经纪人,屯屯有打工典型,“村里无懒汉,家中无闲人,外出搞劳务,在家办畜牧,兴家快致富”的目标。现在全镇共输出劳动力761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4%,通过劳动力转移全镇共流转土地2.35万亩,涉及2110户,其中举家搬迁的就达980户,涌现出一大批打工致富典型。
 
  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2005年劳务输出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出台,使农民感到走出家门不吃亏,外出打工有实惠,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一带”、“二扶”、“三保”、“四免”。“一带”就是积极鼓励镇村干部离岗带工搞劳务,发挥引带作用。镇村干部每年带出30人(集中管理)可享受在职干部一切待遇,在打工地所得收入全部归己。积极鼓励在境外建劳务基地,其规模在50人以上,人均劳务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并连续5年保持此规模的,负责人按规定享受退下去的干部同等待遇。同时对外出搞劳务的引带能人每年评奖一次,全镇年终评出十大劳务产业经纪能人和劳务产业带头人并给予重奖。“二扶”。就是对外出搞劳务人员缺少路费等启动资金的,由镇村干部包扶借款和小额贷款担保;二是积极扶持有一定积累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创建领办各类企业和中介组织,在村干部任用等方面给予优先。“三保”。一是保护好外出打工者财产。对家庭房屋、生产工具及生产资料等有形财产进行重点保护,对财产进行登记造册,实行村联防队员、包片民警、民办消防员联防制。二是保家庭生活,对外出务工人员需照顾家中老人和子女的,由村协调解决。三是保生产经营,对外出务工人员家中的耕地缺少劳动力从事生产经营的,由村里组织人员帮助搞好春种、秋收、销售等重要环节。“四免”。一是对举家搬迁外出搞劳务的农户经协商同意交回土地承包权的,免去该农户所欠村集体的债务。二是对不同意交回土地承包权的,缓收所欠村集体债务等。
 
  秦家镇党委书记梁长海:狠抓劳务培训 巩固输出效果
 
  目前,拉动农民增收,劳务输出既直接、又快捷。但目前劳务输出最大的限制问题就是其质量问题。为了使这项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必须在提升质量上下工夫。一是抓好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椐调查,输出的80%劳动力都是出力吃苦收益低,要究其根源千方百计促其变型。二是抓好由短期型向长期就业转变。多数是七八个月或者时间更短就回来了,教育农民要有走出去,立住脚,不回头,有胆识,长期就业的思想。三是抓好由个体出去打工赚钱向全家搬迁创业、立业转变。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秦家镇2005年在劳务产业发展上,要根据新形势、新特点,重点在劳务培训上下工夫,以此来提高输出质量,巩固输出效果。走培训加就业的路子,增强输出的技术性。我们主要搞18岁至22岁适龄青年劳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将要署期毕业走向社会的全镇200多名初中毕业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实行定向技术性输出,把住新增劳动力这一入口关,力争使这部分人有所作为,不能成为闲散人员流向社会。
 
  同时,我们还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增强输出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基地建设,健全组织管理,延伸组织网络,不断扩大基地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把打工基地建设成品牌基地。重点从健全信息发布、报告反馈、跟踪回访制度入手,落实好按月汇总、定期回访、乡村组三位一体、有线广播发布信息等规定,进一步规范外出人员和富余劳动力的档案管理,为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打好基础提供条件。通过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把乡村干部真正地叫上阵,为劳务经济发展服好务。
 
  全镇的劳务产业已由过去的补充经济上升为主体经济。2004年,全镇外输劳力6211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42.1%。在去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特别是水田区在实现历史性增收的情况下,全镇劳务输出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了31%,拉动人均收入增长近6个百分点。
 
  赴俄罗斯打工能人赵臣:跨国劳务大有可为
 
  我叫赵臣,张维镇人,今年56岁。从2003年开始,我带领乡亲闯进俄罗斯劳务市场。两年来,平均每人半年的收入就在万元以上。从我的经验看,对俄罗斯的劳务输出是大有可为的。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制砖行业,在张维镇、三井乡等地共办了3个砖厂,每年可帮助300多乡亲就业,挣到5000多元的票子。2003年,我通过朋友了解,得知俄罗斯海参崴地区砖价高,红砖生产极富开发潜力。我抓住机会,连续跑了3趟俄罗斯,和海参崴的一位企业家合资兴办砖厂,但资金面临巨大压力。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仅仅两个多月,国外的砖厂就顺利建成。2004年4月18日,我带着本镇的62名外出务工人员,乘两台中巴奔赴俄罗斯,这62人的出国护照,往返路费共25万多元,还有工作期间的住宿费用全部由我负责。一直到11月9日,我们在俄罗斯的生产期结束了。仅6个月,每个男劳力都挣一万多元,技工挣到一万五千元,女劳力也挣了七八千元。一村的侯万禄两口子,一共挣了2万多元,当年实现脱贫致富。我在海参葳办砖厂,税、电、油都由对方负责。每块红砖在我们这儿是一角九分钱,在海参葳,一块砖一元五角,且供不应求。
 
  在俄罗斯,商品和劳动力都很缺,属于卖方市场,而土地、电力等资源丰富,俄罗斯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开了眼界,看到了商机,在那里,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等有很大的市场。无论是经营还是务工,都大有可为。现在我又与俄方几家企业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了房地产开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项目,使更多的家乡人实现了异国致富梦。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 关 新 闻:
    专 题 推 荐
·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举报电话
·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报道
·贯彻三次全委会议精神推动社会发展
·难忘2008
·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图片展
·从绥化走出的将军
·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第四届中国(兰西)亚麻文化旅游节
    图 片 新 闻
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议
“春之声”民族音乐会
   绥 化 论 坛
更多>>
 
   绥化外宣品展示
新绥化欢迎您
     绥化似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绥化自然情况
     绥化于1862年开发设镇。
工业前途似锦
     绥化市工业经济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