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表团驻地,我市代表团副团长、市长于莎燕接受了记者关于我市提出构建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问题的专访。
谈及构建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优势,于莎燕显得很兴奋。她说,绥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国家重要大型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全市现有耕地216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820万亩,无公害食品面积22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60亿公斤左右,占全省生产总量的五分之一;全市畜禽产量持续增长,处于全省前列。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市构建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其二,具有全国知名的品牌优势。随着我市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农副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海内外,品牌优势不断显现。安达、海伦、庆安、兰西、望奎等地相继被国家授予“中国奶牛之乡”、“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绿色水稻之乡”、“中国亚麻之乡”和“中国东北民猪之乡”、“中国瘦肉型生猪之乡”的美誉。特别是绥化处于我国寒地黑土核心区,土质肥沃,水系丰富,是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去年又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其三,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经过长期开发建设,我市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崛起。仅2004年全市就落实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各类重点项目120个,总投资148亿元。目前,全市各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3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8家、市级28家。
于莎燕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种植结构和提高转化能力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订单生产,大上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绥化建设成为全省最大、全国闻名的优势安全农产品加工基地。具体目标是: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2.5亿公斤以上,绿色食品作物面积发展到1200万亩以上;畜禽饲养量在现有基础上年增长10%,其中绿色畜禽饲养量要占饲养总量的80%以上;粮食及畜禽产品的综合加工转化率要达到60%以上,精深加工转化率要达到30%以上,至少要提高20和15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达0.8:1。
问及绥化在构建基地过程中的主攻方向,于莎燕说,我们主要就是加速构筑起7大主导产业。一是玉米产业。玉米是我市的主产作物和优势产业,全市玉米总产量在380万吨左右,约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60%。目前,年加工转化能力为200万吨。如果新上的肇东成福的30万吨玉米加工、青冈龙凤的50万吨玉米综合深加工、明水格林的50万吨玉米加工等项目的投产达效,再加小型饲养加工,全市玉米转化率可达到100%。目前,要重点开展淀粉糖、变性淀粉、发酵制品、功能食品、玉米蛋白、高蛋白复合饲料等。二是大豆产业。我市大豆年总产量90万吨左右。而全年实际加工转化能力仅为20万吨左右,可谓刚刚破题。为此,我们将从项目开发建设入手,重点抓好大豆综合加工、大豆生物蛋白肽、大豆低温脱溶浓缩蛋白、大豆皂甙生产等项目的建设,迅速提高加工转化能力。三是水稻产业。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60万亩,总产量可达到126万吨,已经全部实现了加工转化,但多属于浅层次、粗加工。今后重点是抓好水稻的精加工、深加工,进一步延伸水稻产业链条。四是亚麻产业。我市是全省亚麻主产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加快兰西“中国亚麻城”建设。五是马铃薯产业。我市是马铃薯的主产区,总产量在195万吨,但马铃薯产品转化率和档次较低。为此,我们分别引进了年产50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项目、年产3万吨马铃薯淀粉项目和年产3万吨营养粉丝项目,目前正在紧张建设,待投产后,全市马铃薯即可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六是乳品产业。随着肇东绿洲和伊利、安达红星和伊利、绥化银娃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相继投产,全市奶源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奶牛饲养量,要达到754万头。随着我市望奎宝泉岭200万头生猪屠宰、绥化大众肉联80万头生猪屠宰扩建等大项目的竣工投产,我们将重点解决猪源不足问题。
于莎燕还谈了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她说,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二要优化农产品布局,创造区域优势。三要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加工优势。扶持和新上一批成长性比较高的龙头企业,加快优势产品开发。引导龙头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重点发展“龙头+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基地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四要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打造质量优势。五要建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增强流通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