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报》早已停刊多年,成为历史,但如今谈起《海伦报》,李桂桪仍满怀深情。作为一个亲眼见证了《海伦报》历程的老人,《海伦报》似乎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偶然中的必然
2004年,对于曾在《海伦报》工作过的人来说,无疑是难忘的一载春秋———由他们撰写的在《海伦报》工作期间的回忆录集子《忆大兴县报时期的海伦报》正在付梓出版之中,将那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录下来,将那一段火红的岁月“拓印”保存,大家心潮澎拜,思绪万端。
2004年,对于李桂桪来说,同样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作为《忆大兴县报时期的海伦报》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将为其的忙碌与奔波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主旋律。
将历史留在记忆深处,只能供自己分享,将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供大家品读、回味,无疑是一笔财富。好像是偶然中的某种必然,李桂桪萌生了召集大家撰写回忆录的想法。
今年夏天,李桂桪到大庆看亲戚时,和曾经在《海伦报》工作过的友人王乐群等小聚。酒至微酣时,老友笑着说:“李总,你能不能把《海伦报》的老人召集起来,大家叙叙旧?”
简单的一句话,引得李桂桪陷入了沉思。《海伦报》诞生于全国大兴县报的热潮中,曾在1960年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获邓小平手书的“全国先进单位”的奖状,还在全省报刊业评选中获先进单位的殊荣。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陈岗对《海伦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曾说过:中国的首都在北京,县报的首都是海伦。
老友无意中的一句话,唤醒了李桂桪心底里蛰伏已久的一个梦;作为一份县报,其发展成长的历史,就是该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佐证,通过昔日工作在《海伦报》的报人的笔,将该报前后20年的发展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面前,丰富海伦的历史记载,这会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人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李桂桪的这个春天显得分外地生机盎然——李桂桪又开始“书”写对海伦、对《海伦报》来说都弥足珍贵的新篇章。
永远的海伦情结
1990年与人合作编撰《海伦百年》首卷历史卷,在古稀之年又倾力编撰《忆大兴县报时期的海伦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海伦人,李桂桪将自己的一腔情与爱洒在了海伦这块土地上,演绎着深沉浓烈的海伦情结。
1960年,李桂桪被分到了《海伦报》社从事记者工作。他将自己坚实的脚步踏响在海伦大地上,讴歌时代,讴歌生活。从《工农一家亲》到《前进着的小山村》,李桂桪用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生产队长到会计、保管员、饲养员以及普通农民,李桂桪用鲜活的文字和细腻的笔触,多方位、多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那种爱国、爱党、爱集体的时代精神。
1981年,《海伦报》复刊。有着二十余年新闻工作经验的李桂桪被推举到《海伦报》总编的岗位。担任总编一职的李桂桪,还时常深入采访一线,描绘改革开放后的好形势,书写海伦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其实,李桂桪曾经走出海伦走进了省城。1964年,李桂桪调任到《黑龙江日报》农村版工作,更广阔的天地,更宽大的舞台,提供给李桂桪的必将是更精彩的人生轨迹。但说不清为什么,李桂桪总是魂牵梦系着几百里外家乡的那块广袤的黑土地。1970年,李桂桪放弃令人羡慕的省级新闻媒体记者的响亮名号,放弃了单位分的房子,毅然返回家乡。
除了先后在《海伦报》工作的十几年时间外,李桂桪一直都不曾离开过新闻战线。在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处宣传组负责向省级以上新闻单位提供稿件,担任海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桂桪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新闻工作。
忙碌的挖“宝”人
《海伦报》跨越40载历史时空,纯办报时间达20年。先后在该报工作过的编辑、记者就有84人,除故去的也有60多人。要找到这些“离散”多年,且安家在四面八方的老同事,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李桂桪向来就爱与困难挑战,他和竭力支持该提议的张惠奎、姚一、王乐群等人兵分四路,分头寻找。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大家的全力找寻中,共有40多位曾在《海伦报》工作过的人逐一“浮出水面”。而找寻到的每一个人的历程,都是一个不短的故事。
报社老人于兴洲,退休后搬到了外地,据说住在秦皇岛。李桂桪首先联络了在秦皇岛生活的老报人,可此人却并不知情。没办法,李桂桪“客串”起了人民警察的角色:循着他人提供的于兴洲的妻弟在海伦生活的这根“蛛丝”,“顺藤摸瓜”,历尽波折,终于找到了于兴洲。
熟悉李桂桪的人都说,那段时间,李桂桪就像得了魔症,逢人必谈《海伦报》,遇人必问及有无《海伦报》昔日同事的情况。不过,一个个线索就在这不厌倦的追问中获悉。
人找到了,写回忆录也没少让李桂桪费心。针对每一个人在报社期间的具体工作选角度、定题目、审阅、修改,李桂桪仿佛又回到了总编的岗位,一肩担起了多个角色。
“总编”的工作做完了,李桂桪又当起了“校对”。洋洋23万言的文稿校一次就要二十来天的时间,李桂桪已经校了四次了。四次,两个多月的时间,不顾年长力弱的李桂桪每天都戴着老花镜伏案工作着,往往忘记了时间。
从春天起李桂桪就忙个不停,和他一样“忙”的还有他家的电话——平时一个月四五十元钱的电话费一下子暴涨到二三百元。几个月下来,李桂桪近两个月的退休金就被这一热线“吃”了进去。
但时间、精力和金钱显然不是李桂桪关注的。
李桂桪说,他最喜欢原省农委副主任钟雨亭题写在自己的文集《往实录》中的那句话:“今天发生的事情,对今人来说,可能并不觉得珍贵,但对后人来说,可能就是无价之宝。”李桂桪甘愿做个挖“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