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2月16日电“现在是市场经济,只要肯动脑,在市场上琢磨个冷门买卖,也可挣城里人的钱。”在大庆市东风新村批发市场里卖黏豆包的安达市万宝山镇兴晨村农家妇女许海英一边招呼顾客、一边得意地说。近几年,许海英和表妹张燕根据东北人冬季爱吃黏豆包的习惯,把家搬到了大庆,专门加工黏豆包卖,半年净赚1万元。
这几年,农村种大黄米的人少了,黏豆包在城里人眼里成了稀罕物。1999年,许海英领着表妹张燕合伙在大庆闯市场,转悠了近半年才选准蒸黏豆包卖,她们蒸的黏豆包筋道,甜里透着香,一下打了炮,每天加工40多公斤的江米面,卖出800多个黏豆包,净挣40元。
随着加工、销售经验的不断丰富,加工数量和品种日渐增加,从去年11月份开始,每天加工江米面100多公斤,加工江米面黏饼、黏火烧等5个品种。今年秋收后,许海英回老家收购了5000公斤大黄米,加工大黄米面黏豆包、黏火烧投放市场,卖得更快,大黄米面黏豆包每公斤多挣0.20元。如今,靠蒸黏豆包姐俩每人都有了几万元的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