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沈公路南侧,青肯泡养牛小区以东,一座座规模大小一样,红蓝相间的新房子,特乍眼。这就是安达市先源乡万头“奶牛带”第一期工程———奶牛标准化饲养示范区。
走进示范区,看到那些牛儿,或站、或卧、或撒欢儿,悠闲得很。据介绍,该示范区内共吸纳乡里养牛大户60户,其中党员干部牵头领办28户,机械榨奶2户。100平方米红房盖里住着养牛人,300平方米蓝色房盖是牛舍。牛舍内,水泥地面,宽敞,阳光充足。半自动化饮水机,牛儿吃喝随意。榨奶车间瓷砖到顶,一次能给50头牛儿榨奶。
示范区内微机管理,统一配套工程(沼气、青贮、自来水等)、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防疫灭病、统一繁育改良、统一机械榨奶、统一资源配置,环境、绿化、美化和道路统一安排。年底前,示范区内可实现奶牛存栏1000头。
地处世界奶牛带上的安达市先源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和交通便捷的地缘优势,是以饲养奶牛为主的牧业乡。饲养荷斯坦牛1万多头,年销售鲜奶27517吨。每年有8000吨优质羊草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如何大规模饲养好奶牛,乡党委书记闫斌心里有数。
抓好“一条街”建设。该乡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养奶牛多年,家底厚了,想扩大再生产,却苦于没有适当场所。闫斌果断拍板,找场地建起了39条砖瓦结构、规模一样的奶牛饲养“一条街”,每条街容纳10—30户不等,每户养奶牛20头以上。“一条街”建设,被称为奶牛“奠基工程”。
抓好“家庭牧场”建设。通过放宽优惠政策,梧桐引得凤凰来。乡内外能人兴办了20头奶牛以上规模的家庭牧场。目前,家庭牧场已发展到66家,奶牛存栏1586头。大庆民营企业家张淑琴建场仅两年,奶牛发展到30头。八里岗村农民范守祥的家庭牧场奶牛发展到45头,再加上养羊,每年纯收入24万多元。这些都是奶牛的“扩编工程”。
抓好“奶牛带”建设。安达市委、市政府“复主”战略和优惠政策出台后,先源乡抢抓机遇,设计了“奶牛带”建设3年规则:在境内高速公路以东、明沈公路两侧,以集体核心群、农民股份公司、奶牛生产联合体、奶牛饲养“一条街”、家庭牧场、中日合作牧场为基础,建设10公里“奶牛带”,实现了年存栏牛1万头,再造一个先源乡的“航母工程”。
“航母工程”是先源乡牧业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先源乡“牛”气正旺。
|